大爱无声——记第二届甘肃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肃南县隆畅社区干事王晓玲

发布时间:2011-04-20 00:17 |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11-2-28 15:40:21 | 查看:2000次

  有位哲人说过,每个人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才能展翅翱翔。

  婚姻是一辈子唇齿相依,不管谁做坚硬的牙齿,还是谁当柔软的嘴唇,只有两个人相依相守,才能历久弥香。

  十年如一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病瘫的丈夫,用纯朴,用善良,用奉献,演绎着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

  她,就是肃南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居委会干事王晓玲。生活中她衣着朴素,端庄大方,走路时行色匆匆,仿佛一位忙着赶集的村民;工作中她精干利落,平易近人,对居民总是面带笑容,好像面对的都是自己的亲人。谁能想到,笑脸背后的她,命运多舛,重担如山。

  十年前,王晓玲是县洗毛厂的一名职工,有一个不太富裕却充满温馨的家,丈夫佘占礼在毛条厂工作,夫妻二人彼此相互关爱、孝敬老人、疼爱孩子,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王晓玲夫妻双双下岗,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收入,生活陷入困境。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遭打头风。正当一家人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又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让王晓玲感到天都塌了下来。丈夫生病瘫痪,再也站不起来了,再也不能帮她分担家庭重任了。原来,丈夫在下岗后不久就生病了,常常感觉全身肌肉里都好像有虫子在钻,可到医院检查了几次都查不出问题,怀疑可能是感冒了。一天,丈夫在干活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送到医院经过紧张的抢救,命是保住了,人却瘫了,丈夫得了可怕的“帕金森综合症”,这可是世界级的疑难杂症啊!这就意味着丈夫从此要终身与床为伴,一辈子的吃喝拉撒都要靠人帮助。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这无疑是一声晴天霹雳,王晓玲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80岁的婆婆需要照顾,两岁的孩子需要抚养,生病的丈夫需要治疗,家中的里里外外需要操劳,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无情打击面前,她不能倒下去,日子还得过下去。因为她知道,作为儿媳、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在灾难临头的时候,只有她才能支撑起这片苦难的天,只有她才能带给全家人希望,一家老老小小苦巴巴地指望着她。

  30岁的一个弱女子要支撑起这样一个濒临垮塌的家庭,何其之难。丈夫佘占礼刚从医院回到家里的时候,几乎成了木头人,除了眼珠子能转动之外,连呼吸都十分困难。丈夫每吃一口饭,每喝一匙汤,每翻一次身,都要在王晓玲的帮助下才能完成。每天清晨,当别人还在睡梦中时,王晓玲就起床了,做早餐,送孩子上学,给丈夫端屎倒尿,服侍丈夫穿衣,给他擦身洗脸,喂饭服药,像一个陀螺不停地转动着。为了让丈夫能够自己站立,王晓玲搀扶着丈夫在院子里练习走路。丈夫不能控制身体平衡,重心全部压在她的身上,王晓玲便使出浑身力气支撑着,两个人一起摔倒,艰难的爬起,再摔倒再爬起,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最为难熬的是夜幕降临,此时此刻,丈夫的病痛发作地格外厉害,犯病时,四肢发抖、全身痉挛,疼得失声大叫。王晓玲顾不上睡觉,不停地给丈夫按摩,经常是通宵达旦,到第二天极度疲惫的她两眼浮肿,布满血丝,顾不上休息又去做其他的事了。

  十年来,最让王晓玲操心的莫过于丈夫的大小便失禁。她对丈夫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每天不停地提醒、询问,“想尿吗?”,“要拉吗?”,丈夫总是摇摇头,可是当她低头一看,丈夫的裤子已经湿了,尿从裤管流到了脚上,有时还不到半个小时,就会尿两三次。就这样不断地换,不停地洗,她没有半句怨言。患病后的丈夫脾气也随之暴躁起来,骂人、摔盆是常有的事,并常常声称不想活了,有时还不吃不喝,每当这时王晓玲就说一些身边的家长里短,帮助丈夫分散疾病带来的痛苦;用温顺的语言开导丈夫,帮助丈夫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就是在这样的精心照料下,王晓玲丈夫的病情有所缓解,能够慢慢地在院子适当走动了。

  一次,丈夫在家一个人憋闷的实在受不了,他就独自跌跌撞撞地走到附近一家小商店里找人说话。王晓玲回家后一看院门大开着,丈夫却没了影子,急得她四处寻找,在邻居的指引下,当她在小商店看到丈夫安然无恙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丈夫一脸委屈,王晓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眼泪吧嗒吧嗒的掉了下来。从此,不管多忙多累,午饭、晚饭后,她都要用轮椅推着丈夫外出散步,与人沟通散心调整情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丈夫佘占礼的病对药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旦停药他就连饭都吃不下,浑身发抖。他服用的“美多芭”一盒药就一百多元,只能吃7天,还得托人到张掖去买。这种病是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即便有一座金山也会被挖空,更别说是一个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家庭。王晓玲常说,日子苦些、累些,她都不怕,这些年最愁的就是没钱给丈夫买药。有一次,因为没钱,丈夫停了几天药,一连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人都快不行了。王晓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这有什么用呢?这些年为给丈夫治病,她不仅花去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能借的亲戚朋友都借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她只能硬着头皮、红着脸庞再次向别人张口借钱,以后再竭尽全力还上。

  沉重的生活负担像一座大山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冬天煤不够烧,她就到锅炉房去捡煤渣,没柴烧,就到附近的树林中去捡。自从丈夫病瘫之后,王晓玲的家里没有添置过任何一件家具,她自己也没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为了挣些钱补贴家用,王晓玲吃尽了苦头,想尽了办法。这些年,王晓玲在工地上背过水泥,扛过沙袋,拾过废品,打过零工,常常累得浑身疼痛,可一想到家庭的困境,她就咬牙坚持。有一次,一个包工头要她背10袋水泥到5楼,每袋给5元工钱。在别人眼里,这是看不中的小钱,可在王晓玲眼里,就是一家人的救命钱。困难是不幸的,也是神奇的,男子汉可能会变得软弱,弱女子反倒变得坚强。就这样,她用汗流浃背换来了50元钱。50斤重的水泥袋压弯了她瘦弱的脊梁,可压不弯她坚强的信念!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王晓玲是个例外。十年时间,王晓玲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周围的人问她为什么选择这样做?她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他瘫痪了,我就扔下他不管,这也太没良心了,假若我走了他今后怎么过活!”婆婆牙秀兰说:“儿媳真是没的说,如果没有她,儿子佘占礼哪里还能活到现在,哪里还能有这样的身体。没有她,这个家早就散了。”左邻右舍也是这样说:“这些年来,从没见过王晓玲到左邻右舍串过门,更没有看到她出过远门,只要一下班就直奔家里,家庭就是她的一切。有空时,她还经常帮助周围的老人,是大家公认的好媳妇!”

  王晓玲的遭遇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爱,民政部门给她家办理了城镇低保,社区干部和她家结对帮扶,县兴荣矿业公司每年给她家3600元救助款,每逢佳节政府和社会给她家送去爱心慰问,点点爱心,汇成涓涓细流,让王小玲一家人倍感温暖,生活的负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灰暗、沉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08年5月,经隆畅社区推荐王晓玲成了一名医疗保险干事。有了工作,王晓玲的干劲更足了,也更忙了。她把一天的计划安排的有条不紊,从来没有因照顾家庭而耽误工作;她热爱岗位,塌实肯干,以对社区居民的真情服务,传播着心中永恒的爱!

  整天劳累的王晓玲,头发渐渐变白了,皱纹变密了,与同龄人相比老了许多,可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依然没日没夜地操持着这个家。看着劳累的母亲,懂事的孩子很小就学她的样子,为爸爸递水、端茶、盛饭、喂菜。尽管孩子并不能为王晓玲分担多少,可这对王晓玲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心里就有了一种希望和寄托。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不仅是家里的小帮手,而且是学校的小标兵。

  十年如一日,王晓玲用一颗金子般的爱心,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点点滴滴的真情,诠释了“爱”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和赞美。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