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3 20:3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3年12月26日 | 查看:125次
王桂凤,女,1949年生,中共党员,河南某种子有限公司科研部主任。为了改变家乡水稻低产的现状,王桂凤怀揣富民“种子梦”,四处拜师、潜心研究,在稻田里摸爬滚打30多年,由一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家女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为了让乡亲们用上“放心种”,她24小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在1000多个村庄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累计推广“放心种”6000余万亩,总增产稻麦40多亿公斤,帮助农民增收80多亿元。王桂凤曾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扎根沃土 潜心钻研育良种
王桂凤的老家新乡县杨任旺村地处黄河故道,地势低洼,灌溉便利,适宜种植水稻。但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科技意识低,种子良莠混杂,水稻亩产仅350公斤左右,时任村妇联主任的王桂凤看到乡亲们辛苦一年,收成却不高,心里沉甸甸的,便萌生了自己培育稻种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念头。
自己培育稻种,这对只有高小文化水平的王桂凤来说,无异痴人说梦。怀着一腔热情,王桂凤在自家2亩荒废的苹果园开始了水稻繁育、提纯复壮试验,她不是专业出身,难度可想而知。她经常拿着水稻病株,独自骑行70多里地到驻扎在辉县的新乡市农科所去请教专家。由于专家白天经常下乡不在家,她就改为晚上登门拜访,常常深更半夜才回到家中。家人劝她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但王桂凤想能让群众增收,自己辛苦点有啥。
为了培育良种,多年来,她四处拜师,系统阅读大量书籍,逐步掌握了育种知识和操作方法。她跑遍了全国的水稻产区,四处收集优秀品种资源,每年进行上千个杂交组合实验,中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言退缩。水稻授粉正是三伏天,稻田湿热憋气,尤其是正午气温更是高达40多摄氏度,她常常连续七八个小时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泡在水里弯腰为水稻整穗、授粉,汗水顺着裤管流进胶鞋里,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从水稻出苗到收获,她整天泡在试验田里,风雨无阻,细心观察,累计做了几十万字的观察记录。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桂凤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先后培育出通过国审、河南省审的“新丰系列”水稻新品种9个、“苑丰系列”小麦新品种4个,并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五省迅速推广。其主持培育的新丰2号曾是河南省水稻试验对照品种,大米荣获第六届全国稻博会金奖,新丰5号大米荣获第九届全国稻博会优质大米奖。
守信重诺 坚决只卖“放心种”
2004年3月,安徽省六安市某农业开发公司带着20万元支票来购买稻种。但当时自繁基地的种子已售罄,那家公司就愿出高价,让想办法收购一批种子。王桂凤表示,就是不挣钱也不能回收基地外的劣质种子,她把自己原本留存的10公斤种子,免费赠予对方试种,表示看试种效果明年再谈合作。王桂凤的诚心实意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让两家单位结成了长期合作伙伴。
2023年麦收期间遭多年不遇的连阴雨,导致小麦种子在穗上发芽。为了让农民用上放心种,从5月到6月,王桂凤从小麦育种田到万亩繁育基地,逐块排查小麦种子萌动情况,对万亩繁育基地逐块取样回来做芽率试验,凡芽率达不到标准的基地一律报废。很多人劝说,今年豫南种子大部分都发芽了,种子缺口大,是豫北种子企业销售的旺年,你们报废那么多基地多可惜呀!王桂凤说:“我们不去发国难财,种子宁缺毋滥。”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30多年来,王桂凤直接或间接累计推广自主培育的优质种子6000余万亩,总增产稻麦40多亿公斤,帮助农民增收80多亿元。
无偿服务 技术支持助增收
王桂凤在潜心钻研水稻种植技术的同时,30多年坚持无偿为稻农提供技术服务。
为了使稻农能够正确栽培水稻,王桂凤每年印发数以万计的“明白纸”,详细介绍稻种的特征特性,共印制栽培资料600余万份,制作水稻实用技术光盘260张,编辑4万字的《水稻栽培技术手册》免费发到稻农家中。她和专家们一道无偿举办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2000余次,在新乡市乃至周边地级市共计21个县(市、区)设置了345个服务网点,向1100多个村庄的稻农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办公电话,作为24小时技术服务热线,随时免费接受群众咨询。若在电话、微信里解答不清的,她就到现场指导,直到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王桂凤还积极帮助困难户,帮助稻农增收致富,累计为稻区稻农免费提供种子4万多斤,价值20余万元,推广面积7000余亩,增收60多万斤,经济效益达近百万元。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王桂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今已经74岁高龄的她仍然奔忙在田间地头。回顾过往,她说:“我自己是农民,深深懂得农民对粮食增产增收的渴望,让农民朋友用上最放心的种子,年年有个好收成,是我一生的追求。”(责任编辑:刘朝灵 赵若昊)
来源:河南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