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明:一门四代航标工守护灯塔 点亮航道百余年(图)

发布时间:2024-02-03 19:5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3年12月26日 | 查看:117次

黄灿明,男,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舢舨洲灯塔守灯员。1999年,黄灿明被调到舢板洲——一座位于南沙区虎门水道与伶仃洋交汇处的孤岛,守护着每天指引3000多艘船只进入广州港的灯塔。长年海风侵蚀,夏日高温酷暑,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孤岛生活,让守岛人先后打了退堂鼓,只有黄灿明一人坚守了下来,被誉为“广州南沙舢板洲灯塔的守护神”。黄灿明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海事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广东好人等荣誉。

  一盏灯的缘分

  灯塔是寂寞的,却是温暖的。每当夜幕降临,灯塔的光束冲破黑暗,让航行者行进在安全的航程上。珠江口伶仃洋交汇处,一片浅礁石滩,如大海中的一叶舢舨。一座五层方形白色灯塔矗立其上,点亮航道百年有余,被誉为“珠江口上的夜明珠”。

  1988年,24岁的黄灿明面临着父亲的一次挑选:他和哥哥谁去承继航标工的工作。踏实,能吃苦,加上从小跟着父亲黄振威接触灯浮标,对航标很熟悉,和父亲一样,黄灿明有一种执念:黑暗中看到哪一盏灯不亮了,不复光就睡不着觉。他终于与大海为伴,当上了深圳蛇口港的一名航标工。

  初入行时,辛苦、危险,很长时间不能回一趟家,加上进出特区的繁琐,一度让黄灿明有了放弃的念头。一个惯常的台风夜,一艘万吨大船等待进港,导标却被风雨拍打灭了。黄灿明本来一个人去,妻子郭丽珍放心不下,硬是要跟着。夫妻俩登上一艘小船出发了。在水边长大的妻子成了他黑夜中的最佳拍档。夫妻几番努力,终于,导标复光。大船顺利抵港。

  正是家人的陪伴,特别是一想到同为航标工的父亲、祖父,他们的执着与坚守,让黄灿明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两个人的世界

  1999年,黄灿明被调到舢舨洲,这是珠江口伶仃洋北端的一座孤岛,只有1/3个足球场大。舢舨洲灯塔于1915年建成,对过往珠江口的船只而言,它是一座永不沉没的航标。

  “对于远方的客船,看到这个灯塔意味着远航的结束,对于外出的商人,意味着到家了。”黄灿明说。黄灿明上岛不到几个月,一起守孤岛的人先后调离,只剩下他一人。

  早些年孤岛生活条件艰苦,没有淡水,只能接雨水喝。“看见下雨,就赶紧把屋里的桶盆都拿出去接水。”岛上电力资源紧张,仅能保障灯塔正常点亮,守塔的人甚至需要依赖蜡烛来维持日常的照明需求。

  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妻子郭丽珍跟着上了岛。常年的潮湿风吹,让这对50多岁的中年夫妇显得比同龄人苍老,皮肤也格外黝黑。20多年过去,何处是家已变得模糊。“岛是第一个家。”黄灿明说,现在即便是偶尔出门,心里还惦记着这座岛、这盏灯。“总是要打电话问妻子灯塔有没有事,才能安心。”

  四代人的传承

  今年,黄灿明59岁了,在这个小岛上,度过了8000多个日夜,即将退休。面对谁来接替的问题,这让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有些犯难,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人。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灯塔实现了无人值守。在整个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设有70座灯塔,其中只有5座尚需有人值守。

  令黄灿明欣慰的是,儿子黄登科也主动选择了航标工这个职业。2007年,黄登科通过广州航标处招考,成为黄家第四代航标工。巧的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正是父亲加入航标工的第一站——深圳蛇口。

  舢舨洲岛西侧和龙穴岛隔水相望,黄灿明眼见石头、滩涂变身造船厂,珠江两岸灯火日渐繁荣,自己却已慢慢老去。黄灿明用24年的坚守体现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责任编辑:刘朝灵 姚卓晗)

来源:广东省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