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险川藏路英雄兵站部——川藏兵站部五十七年奋战川藏线创造安全发展奇迹纪实

发布时间:2011-03-19 00:05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11-02-28 | 查看:3516次

  □刘道国 于鸿涛 施宗于 记者 李旭

  阔别三千里川藏线30多年后,已退休的老兵又踏上这块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热土。

  当年战友牺牲的地方,变化巨大,唯有墓碑矗立,无声诉说着传奇。

  白发苍苍的老兵对着墓碑落泪:“我们都已老去,而你,永远年轻!”

  这幕动人场景,正是一代代川藏线人筚路蓝缕、壮行天路的缩影。

  57年来,川藏兵站部奋战在环境极端险恶、条件异常艰苦的川藏线上,先后有658名官兵牺牲,1800多人致残,3000多人留下终身疾病。

  如今,“生死线”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在运输保障任务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川藏兵站部不仅创造了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的安全行车新纪录,还出色完成抢险救灾、国际维和、抢运红砖、运送帐篷等多样化军事保障任务,赢得了“完成任务好、部队形象好、安全稳定好”的赞誉。

  57年跋涉沧桑,三千里天险川藏路上,写下英雄兵站部的不朽传奇。

  艰险之路

  “生死线”上,600多块川藏兵站部官兵的墓碑,无声诉说着“百步有险情、十里埋忠骨”的悲壮

  1954年,兵站部在川藏公路全线通车的礼炮声中诞生。迎接他们的这条征途,全长3176公里,分为南北两线,东起成都,西至拉萨,是内地连接西藏高原的交通命脉之一,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艰险的公路之一”。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筑路战士倒下。

  川藏线究竟有多险?跑了15年的四级军士长李永昌刻骨铭心:头顶巨石高悬,脚下万丈深渊,每跑一趟就得翻越业拉山等21座4000米以上雪山,横跨怒江等14条波涛汹涌的江河,沿途雪崩、塌方、滑坡、泥石流频发。“鬼见愁”、“老虎嘴”、“一线天”……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将这条线,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生死线。

  考验川藏兵站部的,不仅是道路艰险。“氧气吃不饱,六月穿棉袄,冷馍就雪团,生死在分秒”,曾是川藏线人的真实写照。

  这里平均海拔达3500米,高寒缺氧。平均气温零下6℃,最低气温零下40多℃。一年六七趟进藏运输任务,几乎每一趟都有官兵饱受高原反应折磨。甚至有人没等氧气瓶送来,就永远停止呼吸。

  在这条路上执行进藏运输任务,生死考验不亚于枪林弹雨的战场。

  1967年8月29日,某汽车团副教导员李显文带车队行至迫龙天险处时突遇泥石流。眼看几十台汽车和物资就要被吞没。

  连长杨兴春等9人挺身而出,跟随李显文驾车突围。此时特大山崩发生了,巨大的山体将10名勇士连人带车活埋。“十英雄”的壮举,为川藏线官兵留下“怕死不上川藏线,上了川藏线就不怕死”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壮烈牺牲时的场景,已定格为川藏线上最大的一块纪念碑。

  某汽车团2连的汽车库中,静静停放着一辆老东风,鲜红的“张洪车”三字格外醒目。这位2连老班长,在20年前执行任务途中倒在折多雪山之巅,“川藏线上的英雄汽车兵”的生命停留在26岁。

  好战士黄显春,1994年4月9日在牛塔沟地段因抢救战友被飞石击中,牺牲时手中还紧握雪铲。好班长徐思平,危难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1993年长眠于海拔4800米的东达山上,临死前只留下一句话:“我的车呢?我还要开车”。

  658个共和国烈士,倒下时都那样年轻。他们青春的火焰融化了雪山冻土,化作川藏线官兵心中的丰碑。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汽车兵行至烈士墓前,都会主动减速,向英雄鸣笛致敬。

  奋进之路

  一边创造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奇迹,一边出色完成抢险救灾、抢运建材等多样化军事任务

  年年难上,年年上;趟趟难跑,趟趟跑。三千里生死线,尽显英雄本色。

  57年来,川藏兵站部官兵累计运送各类支援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物资450多万吨,行驶30多亿车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8万多圈。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出的“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川藏线精神,时刻激励官兵们奋勇前进。

  如今,山还是那样的山,高原天气还是那样的多变,但路况、车况、保障条件的飞跃和部队建设的科学发展,却使川藏兵站部创造出进藏运输连续6年“零亡人”的安全行车纪录。

  今天的川藏线,再也不像过去那样令人闻之胆寒。然而,年年增加的任务量、日益繁重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又给兵站部官兵带来新考验。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川藏兵站部千人千车立即进入战斗状态。13日凌晨,时任某汽车团参谋长的刘昌斌带领官兵第一时间驰援都江堰、北川、青川,成为全军第一支进入灾区的汽车部队。14日凌晨,某汽车团满载某集团军一个师的兵力和救援物资,将震后第一支救援部队提前半天送抵灾区。进入汶川的公路打通后,某汽车团由团政委杨彬带队,昼夜兼程,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梦笔山,将第一支军队救援医疗队和急救药品运抵汶川。

  广元、汉源的群众不会忘记,2009年元旦,川藏兵站部上千名官兵在为灾区抢运红砖中度过新年。仅一个月时间,就为灾区群众抢运红砖3000余万块。

  石渠的牧民群众不会忘记,去年5月,川藏兵站部400多台车、上千名官兵首次沿气候恶劣、道路陌生的川藏北线抢运建材,连续奋战32天,及时将1万多吨建材送到藏区牧民定居点群众手中。

  都江堰市龙池镇的群众不会忘记,去年8月16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暴发后,川藏兵站部部长石松青、政委杜宜凯亲临一线指挥,数百名官兵连夜投入灾区抗洪抢险,抢救疏散群众1000余人,装卸沙石、物资12000余吨,清理淤泥5700多立方米,加固河堤1500余米。

  近年来,川藏兵站部相继执行抢险救灾、国际维和、抢运红砖、运送帐篷等多样化军事保障任务10余次。哪里有任务,军车就开到哪里,哪里有战斗,就保障到哪里,实现了成建制部队整师整旅的紧急输送,完成相当于平时兵站部年度运输2至3倍、兵站接待11倍工作量的保障任务,次次创造奇迹。

  奉献之路

  57年来,上百对“父子兵”战斗在川藏兵站部,三千里川藏线上处处流传着接力奉献的动人故事

  官兵们每一次上线执行任务,车队都会在川藏线上一字排开,首尾相连,气势磅礴。沿途雪山、原始森林、冰川、草原,壮美无比。采访中,几乎每位汽车兵都说了同样一句话:“不跑川藏线,后悔一辈子!”

  就像来到川藏线旅行的人们一样,第一次上线的新兵总会兴奋、激动。但随着海拔表数字的攀高,天气越来越恶劣,道路越来越艰险,兴奋很快会被紧张忧虑和各种不适取代。

  年复一年跋涉在这条生死线上,官兵们在执行任务中学会了忍受孤独,在30公里匀速行车中磨砺了沉稳心智,更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不断净化灵魂。

  献了青春献子孙,三千里川藏线上,处处流传着两代甚至三代人接力奉献的动人故事。

  某汽车团“铁马神医”何明寿在川藏线上工作了30多年,退休后不仅留下来继续作贡献,还把唯一的儿子何跃斌也送上川藏线。13年来,何跃斌已往返高原60多趟。“沿途经济社会的巨变,让我觉得所做的一切很有意义!”何跃斌说,等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还送他上川藏线。

  川藏兵站部某兵站原站长马柯长以身殉职15年后,两个军校毕业的儿子义无反顾地踏上川藏线;在“生命禁区”奋斗40余年的军医吴平,与女儿吴军一起踏上雪域高原巡诊路……如今,兵站部已有上百对“父子兵”战斗在川藏线上。

  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是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兵站,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小步缓行,也相当于内地负重26公斤。五位到过这里的将军,牢牢记住了这个在“生命禁区”种出蔬菜的兵站,记住了一名普通的炊事班战士——下士黄龙金。

  那是暴风雪肆虐的一天,数百台车辆、上千名官兵被恶劣的天气堵在邦达兵站。为保障战友们喝上热开水,黄龙金一天内往返兵站与冰河之间数十次,背冰2000多斤,化冰取水。一名将军握住他那双被冰凌划出道道血口的手,禁不住热泪盈眶:“是你让我们在最寒冷的冰峰雪岭上,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全军红旗车驾驶员”、四级军士长韩忠强,被官兵称为“孤胆勇士”。抗震救灾期间,他临危受命,冒着余震、塌方、飞石,孤身驾车闯进汶川,把上千件急需药品和物资送到医疗队。

  去年8月驰援都江堰龙池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时,某司训大队三营营长刘明显累倒在筑坝现场,怎么也不愿下“火线”。

  这样普通而崇高的人,在川藏兵站部还有很多很多。57年来,一代又一代川藏线人前仆后继,生生不息。这些和平年代的真心英雄,共同见证了川藏线的沧桑巨变。

  三月,汽车兵们又要上线了。今年,他们将全力创造进藏运输连续七年 “零亡人”的纪录。在许多人看来,三千里川藏路依然很苦,但在所有川藏兵站部人眼中,它却越来越美!

  驰骋川藏线16年,就要退伍了,老兵何福心中万分不舍:“即使脱下军装,自己依然是一名川藏线人,将来一定还会带着妻儿回到这里,重走三千里川藏路。”

  ◎短评

  向川藏兵站部学什么

  一趟运输就是一次征战,一次任务就是一个奇迹,一名官兵就是一名铁汉。川藏兵站部1954年成立以来,57年驰骋雪域高原,服务沿线群众,不仅在“生死线”上创造了连续6年进藏运输“零亡人”的安全行车纪录,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川藏兵站部,要学习他们“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顽强精神。始终以钢铁意志战胜艰难险阻,时刻牢记使命,扎实开展工作,顽强拼搏奋斗,有效履行使命。

  学习川藏兵站部,要学习他们模范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教育引导,提高能力素质,依法从严管理,坚持改革创新,才能谱写科学发展的壮歌,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学习川藏兵站部,要学习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服务沿线群众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以真心为民、真情爱民、真诚助民的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11-03-20 21:57:59 发表
匿名网友: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