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3 21:0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3年11月8日 | 查看:5335次
人物故事:
陈庆伟,男,1983年5月生,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油坊陈村村民。陈庆伟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木梳技艺”第九代传承人,在得知雕刻梳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况时,他义无反顾放弃高薪工作返乡传承工艺,一坚持就是10余年。他专注于梳篦制作技艺发掘抢救,把家乡濒临消失的梳篦制作技艺传承发扬,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交流。陈庆伟利用自家住宅开办梳篦展览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先后举办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等免费制作体验活动200多场次,受众达10万多人。
传承坚守260年的祖训
“陈氏木梳技艺”起源于公元1768年,260年间,其传承人坚守“货物求真,不得欺客;行商务正,不得欺世”祖训,把梳篦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其商号“万聚号”在周边享誉盛名。陈庆伟自幼耳濡目染,对一块木头变成梳子的制作工艺充满了好奇和迷恋。小时候他常常跟着伯父摆弄制梳工具,长大后,把伯父的手艺也学到了不少。
2008年,陈庆伟回家探亲,在和伯父谈心中了解到,雕刻木梳这项传统工艺,目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况。为了保护和挽救这一频临灭绝的文化载体,陈庆伟毅然辞去高薪工作选择了回家自主创业,从祖父辈中接过传承传统技艺的接力棒,默默无闻扎根家乡从事着传统梳篦制作技艺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
为寻找制造优良木梳的方法,陈庆伟先后跑遍河南省18个地市和省外40多个地区,行程6万公里,广泛收集传统梳篦民间留存资料,拜访梳篦行业老艺人。“桃木梳的制作工艺流程大体上有26道,主要有原材料的挑选、制胚、初加工半成品、成型、雕花、打磨、抛光等。”陈庆伟说,这些生产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求制作者具备高超技艺和认真态度。2015年4月,陈庆伟慕名来到河南省沈丘县付井镇大杨村杨井永家里,老艺人当时重病在身一直卧床不起,很久没有出来会客了。当老人听说是梳篦行业后生来拜访他时,一下就来了精神头,专门让老伴给他穿戴整齐,洗了脸出来见陈庆伟。老艺人拉着陈庆伟的手俩人长谈了两个多小时,身体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回里屋休息。临别时老艺人老泪纵横,拉着庆伟的手不舍得让他离开,特意让老伴取来他用了一辈子的制梳工具赠送给陈庆伟:“孩子,我这手艺后继无人了,你可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传下去啊!”陈庆伟走后没多久,老人就离开了人世。每当想起这件事,陈庆伟总是泪流满面:“没啥说的,我一定要为制梳行业争这口气!”
文化赋能传统工艺为国争光
为了更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木梳制作技艺之中,陈庆伟从零开始,投入大量时间观看网络视频和学习专业书籍,然后就边看边揣摩边手工制作,一个程序反复练习上百遍,双手被工具扎破成为家常便饭,至今手上还留有几处大伤疤。“创新能赋予传统制作技艺新的生命力,想要发展就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熟练掌握手工雕刻技术的基础上,陈庆伟开始对传统的木梳制作技术进行创新。经过几百次的试验失败之后,陈庆伟终于将数控雕刻引入木梳制作,大大提高了木梳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为了向社会大众普及梳篦文化,陈庆伟腾出自家的院落,建起了全国第一家个人开办的木梳展览馆,馆藏300多件历代木梳制品,他自己担任讲解员,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至今已接待来自社会各界的观众20000多人次,并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200多场,受众达10万多人次。在陈庆伟的不懈努力下,陈氏木梳并被列入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多年来,他设计制作的木梳作品借助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通江达海。作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以及部分非洲国家,小小木梳把中国文化的广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友善传递给了世界各国人民。为了助力村民致富、乡村振兴,2017年陈庆伟创办了木梳制作技艺传授所,通过免费传授乡亲们制梳技艺,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陈庆伟凭借自己的执着追求,使家传的手艺发扬光大,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展,同千千万万“非遗”传承人一道,把中国故事讲述下去。(责任编辑:刘朝灵 赵若昊)
来源:河南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