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2 21:2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3年11月8日 | 查看:2088次
人物故事:
赵永华,男,1945年8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红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宣讲员。25年来,他不计名利,先后赡养13位“无亲属、无财产、无生活自理能力”的“三无”老人。赵永华曾荣获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让孤老不孤
78岁的赵永华居住在一间不足40平米的单元房内,这间看起来有些简陋的一居室却是赵永华的“爱心小屋”。1998年的一次偶然,他得知河北区一位92岁的孤寡老人潘老丧失了自理能力,长期无人照料,于是夫妇二人就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料。这一住就是6年。赵永华夫妇白天为老人做饭,晚上流值夜班守护,直到2004年老人以98岁高龄安然离世。就这样,赵永华夫妇正式开启了20余年的扶老助困爱心接力。
为了避免非议,赵永华只选择没有儿女、没有财产、无人照料的困难老人来赡养。为了让老人安心生活,赵永华与他们签署了无偿赡养协议,并做了公证。这些老人有的是流浪人员,也有的重病缠身因病致残。照顾老人不仅要投入精力,而且还要投入不少财力,这对于当时月收入还很低赵永华家庭来说,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为了改善老人们的伙食,夫妻俩时常到路边捡拾饮料瓶、废纸箱变卖。
他们对老人的帮助不只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一份真心关爱,让这些老人在晚年不会感到孤独。他四处奔走,为孤苦伶仃的失能老人申领了低保,又多方联系把老人送进合适的养老院,并时常去看望他们,送吃送喝,陪他们聊天解闷。有老人生病时,赵永华就一夜夜守在他们身边照顾。“亲生儿子也做不到这样!”被他照料的崔老这样念叨着。
25年来,赵永华以结对帮扶、居家赡养等形式先后照料13位孤寡老人和4位病残群众,为12位老人料理后事。
让生命延续
除了赡养老人,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赵永华还忙活着遗体捐赠的事儿。“1997年,报纸上的关于国家宣传遗体捐献的文章吸引了我们夫妻俩的目光,那个时候,就有了捐献角膜和遗体的想法。”
为了找到遗体接收单位,1998年,赵永华几经波折地找到了天津医科大学。“去了学校之后,我了解到天津医科大学老校长朱宪彝捐献遗体的事迹,更坚定了遗体捐献的念头。”赵永华说道,但是遗体捐献申请书上必须有家属签字。
赵永华夫妻俩向孩子们坦白后,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但是赵永华夫妻俩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4年时间做通了儿女们的思想工作。终于在2002年3月31日完成公证手续,成为天津市第一对申办遗体和眼角膜“双捐”的志愿者夫妻。
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赵永华于2002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这一天,在自家开通了“帮办热线”,并定下为困难家庭服务、为老人服务、为儿童及孩子们服务、为病残人服务、为求助者服务的“五服务”。2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24小时无偿服务,先后与120余位求助者结为“帮扶对子户”。
时至今日,赵永华这种纯朴的情感已经超越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初衷,成为了一个习惯、一种责任、一份传承。(责任编辑:周胜武 沈沛)
来源:天津市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