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2 20:3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3年11月8日 | 查看:150次
人物故事:
范木兰,女,1941年8月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小区第一社区居民。自2007年起,她每天捡拾矿泉水瓶和纸箱等废品,换了钱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6年来,她至少捡拾了20万个瓶子,加上其他废品换来的钱和自己的退休金,资助贫困大学生、生病的邻居等200余人。先后获得“河北省优秀志愿者”“河北好人”等荣誉。
一次偶然捐助找到人生方向
1998年,范木兰不幸被查出颅内长了肿瘤,经过两次开颅手术虽然保住性命,却因此导致右耳失聪,右侧面部神经受损,而且这种病复发可能性较高,发病后更为严重。那段时间,范木兰上下楼都需要有人搀扶,每天与药为伍,让她感到非常沮丧,对今后的人生失去了希望。
2007年,范木兰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父亲瘫痪在床,母亲离世,一个年龄仅有7、8岁的小女孩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既要照顾患病的父亲,又要养育仅几个月大的弟弟。范木兰看完后泪流不止,决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这个苦难的家庭。她从工资里拿出200元,通过媒体捐出了平生第一笔善款。虽然她当时每个月的退休金也就几百元,但想到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她犹如获得了新生,仿佛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靠捡拾废品换钱捐款
从那以后,她开始关注报纸电视上的新闻栏目,看到有受灾捐款和困难资助的信息,她就毫不犹豫地把钱汇过去。数目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最多的一次,她捐了2000元。随着捐款次数的增加,范阿姨的退休金渐渐不够用了。她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退休工资并不高,还有病在身,需要买药治病,想要长期捐助别人,无疑是件困难的事。因身体康复需要,范木兰时常在室外锻炼,经常看见有人遗弃的饮料瓶,她由此产生捡废品换钱、资助别人的想法。
一开始,她还有点不好意思。第一个瓶子就是红着脸捡起来的。碰上熟人,生怕人家问起,范木兰恨不得找个地方藏起来。后来,她渐渐就不介意了。“为了帮助别人嘛,这么做不丢人!”范木兰在心里暗自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心里也坦然了。每天天刚亮,她就拿着长夹子和环保袋出门,在自家附近的街道和小区走上一圈儿,捡拾别人扔掉的矿泉水瓶。攒到一定数量,范木兰就把瓶子卖掉,然后把攒下的这些钱通过媒体、公益组织或慈善机构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2012年,范木兰了解到秦皇岛市抚宁区陈家窝铺村的小悦(化名),因父亲不幸车祸去世,家里没了经济来源,面临辍学。她便开始资助小悦上学,偶尔还给她打打电话,当小悦知道奶奶是靠捡瓶子换钱资助她时,小姑娘感动得落泪了。
随着年龄增长,范木兰身体变得越来越差。搬不动废品了,老伴就承担起了搬废品、卖废品的活儿。下楼梯不利索了,她就一步一步地挪下去。为了捡到更多的瓶子,她每天早晨4点钟就来到楼下。除了下雪,她风雨无阻,每天到各个小区里转。她还有个记账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她资助别人和捐款的事项,整整12页……
多年来,范木兰共资助了200多名需要帮助的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为困难职工捐款……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出现困病需要救助的人,她都会出现在捐款现场。有时候一周内就会连续捐款2次,署名“希阿芝”签名的捐款已经有厚厚一打。
希阿芝——是“献爱者”的谐音!“我捐款的时候不想让人知道,所以用献爱者的第一个字母做谐音给自己化名希阿芝。”
“希阿芝”的“事业”永不停止
捡瓶子久了,周围的居民都认识她了。得知她捡废品是为了资助别人,街坊邻居都主动帮她捡瓶子、攒纸箱。有个小区几名保安长年累月帮她攒瓶子,每天都会给她攒好几个。还有一位在市政府工作的爱心人士,看到她猫着腰捡瓶子,就把车里积攒的水瓶全给了她,又塞给她100块钱,让她捐给需要的人。
2014年,范木兰儿子患癌去世,给她和老伴沉重打击。范木兰整天呆在屋里,无心出门,捡瓶子的事也搁置了。有一天,十几名跟她熟识、以前常帮她攒瓶子的小区保安自发地一起推着三轮车,拉着整整一车的瓶子送过来。范木兰感动得直掉泪,便重新开始了捡瓶子的“事业”。
在她的影响下,家人朋友、街坊邻居、小区保安都主动帮她捡瓶子、攒纸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捐助的行列,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希阿芝”。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人问范木兰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坚持十几年捐款助人?老人回答说,“每次捐完款,我特别高兴,感觉自己还能帮助别人,还有用。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只要我活着,这件事就不会停止。”
如今,“希阿芝”的善行广为人知,她受到港城人民的敬仰,这三个字也已成为捐献爱心的代名词。范木兰老人不吝捐款,堪称布衣中的贵族;广伸援手,可谓是心灵的富翁。(责任编辑:高晟寒 赵夫)
来源:河北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