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24 09:43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1月24日 13:05:53 | 查看:4257次
“中国好人”王文清
新华网北京1月24日讯(记者杨眉)“现在向我咨询献血的人越来越多,一些遇到困难的网友也开始主动联系我”,临近春节,“献血大王”王文清反而更加忙碌。
18年来,他坚持无偿献血、扶贫帮困,累计献血超过8万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22年间,他救助200多名贫困人员,累捐款超过50万元。
这就是“中国好人”王文清,他相信,输出的不仅是血液和资金,更是爱与真情。1月13日,他走上北京的领奖台,被网友评为“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
乐善好施的“献血大王”
在江苏扬州中心血站,王文清是个名人。家住江都的他每月都要自费跑一趟扬州,去血站捐献血小板。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慰问金后,他当场就放进了捐款箱。即使因工作需要调到江苏东台后,他依然会抽出半天休息时间赶回扬州完成“任务”。
翻开王文清行囊,除了简单几件衣物,就是几十张义务献血证和数百张汇款收据。有人替他算了笔账:18年来他累计献血超过8万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有人说他傻,但王文清很淡然,“治病救人,药物可以生产,血液则不能,构建和谐社会,没有什么比献血更具标志性了”。
据王文清介绍,当前献血人群的主体是学生、军人和务工人员,“应该动员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他说:“现在,像北京和南京这些大城市,到了冬季特别缺血,作为红十字的志愿者,我想号召大家能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献血”。
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1995年,王文清牵头成立了一个爱心奉献自愿献血服务站,并自费制作宣传册发放到群众手中。“有人担心献血对身体有影响,但你看我连续献了十几年,一点问题也没有”,王文清用行动打消了献血者的顾虑。在他的带动下,服务站慢慢发展壮大起来,成员达到了100多人。
“当然,血站方面也应该做到公开、透明,让人们放放心心献血、清清白白用血”,王文清补充说。
1月14日,“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获奖者阿里木、沈浩、王文清接受新华网专访。图为王文清同志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 李欣 摄
“让做善事成为一种习惯”
“我舍不得穷人,见到穷人就忍不住掉眼泪”,在穷苦中长大的王文清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刚参加工作时,王文清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十块钱,但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毫不犹豫地掏个三、五块钱,“看到穷人,就想到以前的自己,怎能忍心不伸手帮一把?”
村里的孤残老人家里房子破败了,他出钱出力,找工人、买材料修房,一忙就是好几个月。老人住上了新居,他自己却一直蜗居在单位三十平米的宿舍里。同事们都很不理解,以他的收入这些年积攒下来,早能买上房了,可王文清总是呵呵一乐:“现在这样,就挺好”。
王文清的捐助,大部分给了贫困学子。刚刚大学毕业的冯小军就是在王文清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从小学三年级起他就再也不用担心因交不上学费而辍学了,“算下来,他给我的捐助都有好几万了,他还经常鼓励我,不要自卑”。冯小军只是王文清在山西救助的一批濒临失学儿童中的一个,好心的“王叔叔”不仅包了他们的学费,还在节假日千里迢迢赶过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送上学习用品和生活费用。孩子们都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像“王叔叔”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在扶贫帮困的路上,王文清一走就是22年,捐助的对象多达200多名,累计捐出了至少50万元。在慷慨捐助他人的同时,王文清12岁的女儿却总是穿着别人送的旧衣服。当女儿因为王文清的“抠门”生气时,他就搂着女儿讲自己小时候的苦日子,讲那些山区贫困儿童艰难的生活,“虽然穿不上漂亮的新衣服,但和那些大冬天挨饿受冻的孩子比起来,咱们可要幸福多了”。
获奖者王文清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无偿献血证书(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凯 摄
“希望困难中的人们都能得到社会关爱”
新的一年,王文清的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有几个孤苦无依老妈妈生活艰难,得去照顾;那些山里的孩子能否吃饱穿暖,也让他放心不下……但王文清乐此不疲,“帮助别人是我一生的信仰,能帮助别人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
“看到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躺在床上急需用血,你能无动于衷吗?看到别人摔倒了,你能坐视不管吗?”王文清执着地将做好事看作一种信仰、一种本能。即使是在社会道德一度受到争议的今天,王文清仍然坚持自己的理念:“人就应该心存善念,争做好人好事,不要怕麻烦”。
让王文清欣慰的是,现在不仅女儿理解了自己的行为,身边的同事、朋友也都受其感染,主动加入到献爱心的行动中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当弱势困难群体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时,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更安宁、更温馨、更和谐”。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11-02-24 20:41:59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