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组图)

发布时间:2023-09-09 20:24 | 来源:新华网 2023 09/09 17:35:08 | 查看:7577次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题: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故事

  新华社记者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及教育工作者,勉励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倾听来自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线的故事。

  一次次向偏远山村“逆行”

  “我马上要从城区学校回村小教书了。”

  新学期开始,当和杨明聊起新的工作计划时,他的回答十分坚定。

  25岁时被一则爱心支教的新闻报道所打动,杨明放弃沿海地区高薪工作,志愿到乌蒙山区支教,在黔西市的偏远山村小学一待就是11年。如今,在位于黔西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配套的锦绣学校任教不到3年,他又即将回到乡村小学。

  2009年,刚踏上贵州的志愿支教路,杨明就选择了黔西市最偏远的金碧镇杨家店村瓦厂小学。

  那天,沿着崎岖的山路,杨明搭乘摩托车来到小学门口。眼前,一栋破旧的教学楼就是学校的全部。学校所在地缺水严重,且交通不便,杨明要自己挑水做饭,外出、家访全靠走路。

  那一年,他重点走访了20多户偏远贫困家庭,有时候因为路程太远不得不寄宿在农户家。

  一年时光转瞬即逝,同批人相继离开,杨明却选择留下来。“看着孩子们在读书中追寻梦想,我坚定要当好一名乡村教师。”杨明说。

  得知更偏远的观音洞镇景山小学缺教师时,杨明果断选择去那里教书。

  这是一所位于半山腰的乡村小学,有100多名学生。杨明不仅要备课、上课、家访,还要安装水管、修补屋顶,维护学校老化设施。

  学校留守儿童较多,辍学率也比较高。杨明和孩子们谈心、交朋友。耐心的引导和关心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也更懂得学习。

  从志愿支教到特岗留任,这期间,他有很多机会离开乡村,但却一次次选择留下。

  “其实在哪里工作都很有意义,但对我而言,这里的乡村小学更需要老师。”杨明说。

  采访杨明时,他反复念叨三个字——被需要。

  这些年,杨明始终割舍不下乡村教育和那里的孩子。他说:“我就是想让孩子们相信读书的力量,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一个拥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能在孩子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他们遵循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心无旁骛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

  这份纯粹的信念,支持着千千万万像杨明一样的教师,不断把青春镌刻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征程上。

  三代园丁共育桃李

  “我家三代从教,父亲是老师,我是老师,子女也是老师。”学术团体负责人、科研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众多身份中,唯有教师,最令张瑞甫自豪。

  张瑞甫是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他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一直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

  “当年受父亲影响,我报考了师范专业。”张瑞甫说。

  在儿子张乾坤看来,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时刻陪伴着他。张乾坤回忆:“小时候,经常有学生到家里请教我父亲,大家边包饺子边聊天,客厅成了第二讲堂。”热闹场景潜移默化影响着张乾坤和姐姐,两人毕业后也当了老师。

  让张瑞甫欣慰的是,学生学业有进步、事业结硕果。

  有位学生因家里老人生病经济拮据,想放弃学业。张瑞甫知道后,把自己的工资捐出来,还到处奔走帮他筹钱,并开导他:“大学是学习的大好时光,一定要珍惜。”几经沟通,这名学生安下心来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您对我是亦师亦父……”看到学生来信中的感言,张瑞甫眼眶湿润了。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张瑞甫的学生遍布全国,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

  “每当听到学生们一句句‘张老师好’,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张瑞甫感慨道。

  “我们家族现在有50多位老师。”张瑞甫骄傲地说。

  采访时,我一直想探究,到底是什么力量,能使这份教书育人的事业薪火相传?

  年轻时的张瑞甫曾问过父亲如何择业,父亲说:“当教师吧,这是个高尚的职业。”

  崇德向善、尊师重教、立德树人,这是张瑞甫家追求的光荣事业。

  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更多教育工作者正担当起建设教育强国的职责使命。

  让编程语言“活”起来

  高克宁的课生动有趣,即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听得懂。

  在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教授高克宁的课常常座无虚席。

  从教24年,高克宁遇到过很多对C语言课程“头疼”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但她善于应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教授学科知识。

  她说:“就像记英语单词一样,背单词很枯燥,但场景记忆就会非常容易。我把C语言和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利于学生完成程序设计。”

  课堂上,高克宁设计各种能吸引学生的应用场景,“如何用代码设计表白的心?”“共享单车的分段计费有哪些程序思维?”“如何识别不同的汽车牌照?”

  她与几位老师曾建起C语言课程在线学习网站,用讲义、代码资源、交互式动画课件,让编程语言“活”起来。

  高克宁带领团队开发的编程训练系统,让学生自己编题“守擂”,别的同学来“攻擂”,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老师带着我们准备推出印有二维码的教材,扫码就能看到课件,实现传统纸质教材和互联网资源深度结合。”同事赵长宽说。

  高克宁说:“扎实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新时代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我要应用前沿技术,让学生从计算机科学的视角思考本专业的问题。”

  让高克宁聊聊自己,她一时语塞。面对3项国家级教学奖励、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她说:“我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我只是热爱我的事业。”

  像高克宁这样的一线教师,他们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深刻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强教必先强师。高克宁们不断更新前沿知识。他们取得的成就,靠的从不是运气,而是扎实学识赋予的底气。

  用心灵感受世界

  视力突然从0.2下降到0.04,邝敏慧也曾崩溃过。

  22年前,32岁的邝敏慧不得不离开工作了14年的普通学校教师岗位,在同是特教教师的父母建议下,她投身特殊教育,来到专门从事视障学生教育的广东省广州市启明学校。

  “我的眼睛跟你们一样,都缺少光彩。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用心灵感受世界。”刚到学校,邝敏慧用这句话勉励学生,也勉励自己。

  凭着对教育的热爱,邝敏慧仅用2个月就掌握盲文,迅速投入到教学中。

  视障孩子对语言的理解需要更多辅助手段。“必须尊重视障孩子的学习规律,沉下心,慢下来。”邝敏慧定下目标——用“爱”探索更适合视障孩子的教学方法。

  在学《乌鸦喝水》时,为帮孩子们理解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邝敏慧让学生把手指放进水杯,然后一块块放石头。“原来水只到指尖,现在到了手指中间,最后到了手指根部,这个过程就叫‘渐渐’。水位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她手把手引导每个孩子去触摸。

  学校里约四分之一的孩子合并了多重障碍,需要老师用微笑、抚摸、拥抱去接纳、去化解。

  小芬是个孤儿,有严重情绪障碍,常常吵闹、掀桌子。邝敏慧想法子接近她、安慰她,甚至扮演母亲的角色,帮她度过了青春期女孩子的特殊阶段。

  有次,邝敏慧给一个视障合并自闭症的孩子做个别化教学,孩子一进门就紧紧搂住她的脖子。“我越想放他下来,他就搂得越紧,我索性抱住他,慢慢摇着给他唱歌。”孩子终于平静下来。

  邝敏慧教过的不少孩子考上大专院校、走上工作岗位、拥有美满家庭……她的爱和鼓励让孩子们懂得,六点盲文一样可以谱写精彩人生。

  时隔11年再次采访邝敏慧,她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还记得你跟我一起去家访的权权吗?他已经考上大学啦”“全盲且轻度自闭的彬彬,前年也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小芬打电话说她已经当妈妈了”……自豪地说起自己的学生时,邝敏慧既欣慰,又哽咽。

  与特教老师朝夕相处的,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残疾甚至是多重残疾的孩子。正是因为老师们的爱和付出,越来越多的残障孩子才能够去追求他们的梦想,实现属于他们的美好人生。(记者王念、杨文、骆飞、王莹、郑天虹、刘艺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