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11:17 | 来源:天津文明网 2023/08/31 | 查看:239次
坚强母亲用爱点亮儿子心中“灯塔”
王智萍,女,汉族,1966年2月出生,群众,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道凤岐里社区居民。儿子10岁失明,生性积极乐观的王智萍用温暖和爱,引领他走上自强不息的人生之路。切身经历让她对残疾人感同身受,鼓励支持儿子创业,把残疾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照料,为百余户困难残疾家庭上门提供暖心服务。曾获市级三八红旗手,其家庭2016年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她作为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为母则刚,做儿子心中的“灯塔”
2000年夏天儿子蔡成确诊患上视神经萎缩时自己的感受,“10岁的孩子啥也看不见了,三伏天里,我整个人如坠冰窖浑身打着寒战,哭都哭不出来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拖入无边黑暗之中,悲痛、自责、无助时刻撞击着王智萍的心灵。
看着被疾病击倒的孩子,王智萍虽心如刀绞,但生性开朗坚韧的她想得更多的是未来,“孩子要长大,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能无时不刻的陪在他身边,要想他以后能生活无忧,就要让他自立自强。”冷静下来的王智萍知道,要想让儿子重燃生命之火,就必须让他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2001年蔡成被送去读盲人学校。没有盲文基础蔡成只能从一年级上起,为帮助儿子赶上课程,王智萍每天6点半带孩子到家附近的桥园进行30分钟“早自习”,陪儿子跑步,大声诵读复习盲文功课。
面对面、手把手,一字字摸、一句句读……一年之后由于抚触盲文被无数次刺破生出老茧的两双手激动地握在一起,王智萍的努力终于把孩子送进了六年级,送回到同龄孩子身边。
生如夏花,为生命创造更多绚烂
逐步适应盲校生活的蔡成生活走上了正轨,但因为常年四处奔波、求医问药,时常感到苦闷,王智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孩子的眼中已经没有了色彩,但生活不能!”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智萍认识了一位曲艺老师,便把孩子送过去学习快板。因为他儿子不到示范动作、学不到表演技巧,于是,王智萍就成了“陪读生”。老师的授课内容能记下来的她都抄在笔记本上,能录下来的她都录成音频、视频,回家后反复跟儿子一起听,边听边给孩子手把手摆动作、固定姿势。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叛逆,有时候蔡成会因为自己的理解不一样,跟妈妈吵得面红耳赤,王智萍给孩子的更多是鼓励和稳定情绪的输出,等大家都冷静下来之后,再反复沟通商量,力求学精学细。
王智萍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如灯塔般照亮孩子的生活,天性活泼乐观的蔡成在母亲爱的抚育下,同样回报给她无尽的希望。儿子一点点独立,坚持不懈学习各类文化知识,接着又学习了相声、快板、吉他、游泳等文体活动项目,拿回十余个大大小小比赛的奖杯,顺利考取天津电大社工专业,随后还学习按摩技术,在一次又一次挑战自己中坚定了战胜生活困难的自信,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回报社会,让爱的温暖不断传递
2011年,蔡成大学毕业了,可是择业就业却犯了难。多年来母子俩的自强不息,让蔡成萌生出自主创业的想法,王智萍第一个表示支持,并毅然辞去了工作,鼓励陪伴儿子一起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创业初期,因为没有多少员工,许多需要上门服务的事情,儿子一个人忙不过来,王智萍就帮他一起分担,到客户家去做卫生、做饭,为行动不便的女性残疾朋友洗澡,给行动不便的年轻人讲解电脑等等。
王智萍像亲人一样照顾残疾朋友的生活,在残疾人朋友圈里有口皆碑,不少残疾人和家属慕名而来,他们已经为河东区百余户困难残疾家庭的残疾朋友提供过家政保洁、盲人按摩、洗衣、做饭等等服务,而对于王智萍来说,更可贵的是收获了数不清的挚爱亲人。50多岁的赵大姐有一位80多岁的父亲和50多岁的智力肢体双残疾的哥哥需要照顾,光靠她一个人的退休金远远不够。有一次王智萍上门服务,赵大姐试探地问能不能安排她做些家政补贴家用,王智萍立马安排起来,让赵大姐在不影响照顾老人的前提下进行家政服务,赵大姐特别感激。这让王智萍明白,不仅要帮助残疾人,也要关注残疾人家庭,她先后帮助2名残疾人就业,3名残疾人家属灵活就业。
“心中有爱,眼里就有了光!我们要用自强的光,点亮自己,温暖大家。”几十年风雨兼程,王智萍不仅培养出坚强、自信、有责任心的儿子,还感同身受把残疾人朋友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用真心、贴心、耐心的服务照料他们的生活,用尊重、信任、鼓励帮助他们自立自强。
推荐单位:河东区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