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助人为乐好人 刘祥立(2023年第三季度)(图)

发布时间:2023-09-07 20:04 | 来源:天津文明网 2023/08/31 | 查看:177次

七旬“剃头匠”免费理发56年

  刘祥立,男,汉族,1952年12月生,群众,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高稳村村民。“一把理发刀、一只工具箱”,56年来,5万多次理发,没收过一分钱。刘祥立,一位地地道道的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高稳村农民,成了村民心中“雷锋的模样”。他曾荣获2021年3月宁河好人。

  “一村人没有一个长头发”

  刘祥立的“理发生涯”要追回到1967年,当时家里穷,为给家人省下理发钱,15岁“辍学”在家时,便尝试自学理发。刚开始拿家人练手,时间长了,邻里看到后,便托他给剪剪……那时候,村里没有剃头师傅,大伙要往返二十公里到镇上理发,很费时候。“可即便如此,起初我也犯迟疑,怕给人剪豁了,还是老妈妈劝我,大家有饥荒(没钱花),短了总比长着强,这才推上了!”一来二去,乡亲间传开了,时常一大早就来人、晚上还没散去……剪发讲究站着,当时他的身板还没长成,手推子速度慢,剪一次得个把小时,到晚上,胳膊腿儿就会止不住地哆嗦。母亲心疼地试问他:“要不不理了?”他却安慰老人说:“人来了,总不能冷脸呀,我年轻,睡一觉就缓过来了。”开始挣工分后,他的手艺也练出来了,为了不冷落乡亲们,他便白天下地,趁着午休和傍晚为大伙理发,时常会打着煤油灯剪到夜深……56年来,他用坏了一把又一把推子,却剪出了一个没有一户长头发的村子(全村约360人),这也是让70、80年代周边村特别羡慕的事。

  “兜里没钱”的剃头匠

  刘祥立年轻时,剪发是个吃香手艺,用老师傅们的话说:“干这行,兜里总不缺钱花。”可刘祥立却是个例外。他的第一把手推子,4.4块钱,是全家人攒了俩月鸡蛋换的。庄稼人卫生条件差、头泥重,每剪一次发,总得拆装两回推子,去去泥、上上油才能继续用,很费推子……每半年,就得请磨刀师傅磨一磨,一次2块钱,几次下来,推子就变得又薄又锋利。有人借着用时,“刘师傅不借推子”的话就传了出来……“太薄了,大伙使不惯,一不留神就会伤头皮。”刘祥立解释说:“其实就是没钱,舍不得换新的。”婚后,刘祥立有了3个孩子,带娃在路边正玩呢,听见叫卖声,就得赶着带回家,以免“孩子哭闹”的“穷尴尬”。刘祥立的“抠门事”传开后,乡亲们一劝再劝他“收点钱”,甚至在“悄默放点钱”的情况下,他也始终坚持没收过大伙儿一分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伙儿都不富裕,我怎么好意思收呢?!”

  不仅如此,简单的瓦工、木头等细致活,只要大伙开口,无论多忙,他一准去。

  废墟里的新希望!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高稳村,刘祥立的腿被砸伤,伤口深可见骨,在医疗区养病时,帐篷外的“热闹”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群人围着一位解放军等着理发,解放军的手已累得微微颤抖。自顾不暇的刘祥立,硬是拄着拐挤进人群,说我来替你一会儿吧,这一替就没停下来……有人问他,你伤得这么重,怎么还想着理发。他说“推个头,人的精神头就回来了,遭了灾,日子还得精神过!”同村的张有安双腿伤得重、几乎瘫在炕上,刘祥立就主动上门,帮张有安倚着被子坐好,自己则跪在炕沿一边理发一边唠家常,开解他乐观面对生活。“跪式理发”一次要50多分钟,每次刘祥立的膝盖都会跪到麻木,但能帮助人,他就觉得心里痛快。不止张有安,村里卧床不起的老人病人,他也是如此剪了56年来,从未间断。

  “小学生”口中的“和”字经

  刘祥立只有小学文化,但长年累月的剃头,就要和理发的人讲话,不讲话小孩待不久、老人会犯困,久而久之练就了“说话功夫”。邻居间的家长里短,他总能借着理发的功夫帮忙化解。张、李两家有积怨,已经到了动手拉扯的程度,刘祥立就以理发为由头把他们请到家里,边理发、边讲述“六尺巷”,还给二人列举身边邻里和睦的例子,矛盾得以成功化解。不好请来的,他也会凑到家里去。程某夫妻常年拌嘴,在一次较大冲突后、彼此长时间也没消气,刘祥立听闻后,就主动上门理发,给双方“消脾气”“递台阶”,夫妻二人还“破天荒”地向对方道了歉。几十年间,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他用一把爱心剪,剪出了邻里和谐一家亲。也是从剪发时起,刘祥立养成了听广播、看新闻的习惯,他总会趁着剪发功夫跟大伙讲讲国家的好政策、好形势。56年一路走来,他已经剪了三辈、甚至四辈人,牵动着村风民风的向善向好。如今,村里已经有年轻人接过推子,沿着老刘的路,模仿着雷锋的模样。 

推荐单位:宁河区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