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安年事迹:倾情文博事业40载的老馆长(图)

发布时间:2023-09-07 16:29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3年6月 | 查看:313次

姓名:裴安年

事迹:倾情文博事业40载的老馆长

简介:裴安年,男,1954年10月生,中共党员,淮安市洪泽区文旅局退休干部。20世纪80年代,裴安年投身文博事业,常年背着标本袋跑遍了洪泽的旮旮旯旯,先后记录文字20余万字,多篇考古调查成果刊登在专业期刊上。他为洪泽湖大堤上每一个碑刻和石刻建立完整记录档案,推动洪泽湖大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退休后,他将收藏的100多幅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坚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务教学岗位上。

裴安年,男,195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洪泽区文旅局退休职工。

裴安年倾情文博事业40载,在洪泽湖大堤上留下无数足迹,工作日记多达20多本,记录文字20余万字,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卷》记录着他为洪泽县不可移动文物点出版大量文物考古调查成果。他撰写的《洪泽县考古调查述要》在《淮阴志林》1991年第一期上发表,《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在《东南文化》1992年第一期上发表。他先后获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编纂先进个人、“淮安市文化工作先进标兵”“淮安好人”等荣誉称号,多次被文化厅表彰。

“苦”字补课,钻研文博知识

裴安年并非是文博科班出生,他最早是洪泽蒋坝镇农具厂工人,改革开放后,洪泽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设专人从事文博工作。当时文博工作并不为人所熟悉,领导便从选责任心强的同志角度考虑,选中了裴安年,从此,他和文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洪泽文博工作人员正处于一个空白期,又正值编篆《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卷》时期。然而,一切都得从零做起,裴安年一边学习掌握文博工作专业知识,一边对各乡镇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常常是背着标本袋,徒步在洪泽的乡间田埂,跑遍了洪泽的旮旮旯旯,有些偏远的荒墩孤滩,本地村民都极少涉足,但都留下了他考古调查的足迹。他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存,将本地早先记录的人类生活年代向前推进了两千余年。1984年中秋节也是他新婚的第一个中秋节,而此时他正在为考古调查行进在乡间田野上,当天晚上住进了小旅店,在灯光下记完调查日记,注完标本后,才突然想起远在7公里外的家里爱人时,对最亲近的爱人心生愧疚,但转眼望着一袋袋标本,收获的喜悦还是安慰了自己,一位文博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也油然而生。1991年,裴安年将自己的考古调查撰写成《洪泽县考古调查述要》发表在《淮阴志林》1991年第一期。1992年,裴安年又将洪泽考古成果撰写成《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发表在《东南文化》1992年第一期。

“勤”字当先,专注文博事业

洪泽湖大堤长达70多公里,是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上面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较多,石刻遗存更是丰富。裴安年为了将这些文化遗存一一调查记录,不知在洪泽湖大堤上下跑了多少个来回。在一次跟随老裴寻宝活动中,年近六旬的裴安年在洪泽湖大堤边徒步16公里,途中有了新的发现,寻到一块红色初心方面的碑刻“保民生安全”,填补了红色教育类碑刻的历史空白,每一次辛苦付出都有每一次收获和惊喜。自此,裴安年将碑刻和石刻分为:御题御旨、工程记录、吉言祥语、吉祥图案、红色教育、其他共六类,丰富了洪泽湖大堤利用。经过多年反复调查核实,他记录了洪泽湖大堤每一块碑刻和石刻的位置和内容,并为这些碑刻和石刻建立了完整的记录档案,这些默默无闻捍卫人类安全千百年无名石块,被裴安年注入了生命,成为了会说话的石头,有了新的历史价值。在2005年洪泽湖大堤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中,由裴安年一人制作完成的申报文本一次性获得通过。2006年5月25日,洪泽湖大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期制作的洪泽湖大堤记录档案文本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优秀档案”,淮安市唯一。2014年6月随同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洪泽湖大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他发现了在新形势下乡镇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新问题。针对这些他撰写了《文物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一文,向国家和省市级文物部门投稿,由于他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带有普遍性,不但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而且被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工作》(2008年第9期)刊载。如今的裴安年成了地方文史专家。然而他没有放弃追求,他又把研究的目光放在了洪泽湖大堤的深度和广度上。为了向人们解读洪泽湖大堤的历史文化,他查阅了大量典籍资料,单与洪泽湖相关的古代诗文就收集了600多首(篇)。为了帮助读者阅读,他查阅了每首诗词的历史背景,并竭尽所能地为每首诗词作了注解。目前,他已将400余首(篇)诗文编辑成册,出版了《千秋诗文洪泽湖》(中国文史出版社),将多年来对洪泽湖大堤调查、研究,收集的石刻拓片等编辑出版了《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中国文史出版社)。撰写的专业论文和绘制的专业图稿,分别发表于《东南文化》1992.1期、《文物》2008.8期、《考古》2009.10期、《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1)等刊物。

“献”字为本,坚守文博岗位

裴安年对洪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作出了重要文献,与参与此项工作的同志共同收集整理编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洪泽县资料汇编》上、中、下三册,收录项目线索2128条,达100万字,对洪泽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地了解、研究,他被誉为“洪泽湖文化的活字典”。有一年端午节,裴安年听说有一个老奶奶在医药公司附近摆地摊上有一双虎头鞋,虎头鞋是民间特色手工艺,各地各有特点。洪泽湖区虎头鞋有很多不同类型,反映的是当地小孩健康成长,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他立即就前往寻找,结果去了几次都没有碰到,最终在一家烟酒店老板处获悉老奶奶的儿子租房处,然后通过老奶奶的儿子联系到老奶奶,将虎头鞋收藏回来。

如今,已经退休的裴安年依然坚守在文博岗位上,区文旅局专门为他准备了一间办公室供他使用,他还将自己收藏的100多幅石刻拓片无偿捐赠给洪泽湖博物馆。洪泽区水上百合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经常邀请裴安年义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凡是中外专家来洪泽湖考察,或有国家和省、市领导人、学者团队来洪泽湖视察,裴安年都亲自讲解。先后接待国家文物局领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国内著名学者及著名院校教授、学者18批次。2017年7月1日,许嘉璐先生来洪泽湖大堤视察调研。在听完裴安年的讲解介绍后,深有感触地对随行工作人员说:“不虚此行吧。”2017年6月,“运河文化之旅——第七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一行临行前,许嘉璐先生还叮嘱领队,到洪泽让裴安年作介绍,当行程活动内容结束后,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还特地制作了《感谢状》颁发给他。在他的介绍中,将洪泽湖大堤的历史作用,文化价值,工艺价值,遗存遗迹等各项内容都娓娓道来。听了他讲解洪泽湖文化,不少人以为他是科班出身。但当知道他是一个因自己的刻苦而成为一名出色的文博工作者时,人们都不由自主地赞扬说,在一个小县城里能有这样一位热爱文博工作并做到如此境界者很是难得,称他为“洪泽湖文博知识积沙成塔的第一人”。

裴安年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被江苏省文物局授予《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编纂先进个人,被淮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文化工作先进标兵”、被淮安市文明办授予“淮安好人”等荣誉称号,多次被文化厅表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