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炉火映古今,创新不停步——揭秘大冶千年不辍的创新密码(组图)

发布时间:2023-06-21 21:50 | 来源:新华网 2023 06/20 13:20:46 | 查看:1916次

新华网武汉6月20日电 题:聚焦高质量发展|炉火映古今,创新不停步——揭秘大冶千年不辍的创新密码

  连迅、程良友

  图为蓬勃发展的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华网发

  大冶地处湖北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大冶有悠久的采矿炼铜历史,“天地为火炉,造化为大冶”,取“大兴炉冶”之意,大冶一名由此而来。

  进入新时代,大冶勇立潮头,奋进不止。2022年,大冶市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67位、全国县域综合发展“百强”第44位,入选中国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优秀城市20强。

  历经千年沧桑,大冶何以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

  4000年前,大冶掌握世界先进冶炼技术

  今年6月9日,位于大冶市城区西南部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正式开馆迎宾。新华网发

  今年6月9日,位于大冶市城区西南部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正式开馆迎宾。在这里,观众不但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古代采冶遗址、质朴精美的古代冶炼工具,还可以详细了解大冶青铜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铜绿山矿冶技术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中国青铜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天地一烘炉,举世无双冶。”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布展陈列项目高级顾问、湖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吴宏堂介绍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铜矿遗址中采冶延续时间最长、开采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和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铜矿采冶史。

  嘉宾参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新华网连迅摄

  据介绍,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铜绿山铜矿始采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当时的古人主要是露天采矿。商代之后,铜绿山铜矿开始井下开采,历经周、春秋战国、汉唐、宋、明、清,持续采冶的时间最长。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铜绿山12个矿体均被古人开采过。其古代采场内遗留的铜矿石达3-4万吨(铜品位为12%-20%),堆积的废土石渣物高达70余万立方米。“根据科学检测,推测当时铜绿山产铜至少在8至12万吨。一系列数据足以证明铜绿山在过去的开采规模是最大的。”吴宏堂说。

  考古发掘显示,商周时期,铜绿山已发明了群井和短巷联合开采技术,创新了竖(盲)井与(斜)巷联合开拓技术等多项先进矿物开采技术,并较好解决了地下追采富铜矿脉、井巷支护、排水、照明、通气、提升等系列技术难题。在冶炼技术上,春秋战国时期,铜绿山已经采用了鼓风竖炉炼铜,冶铜温度为1200℃左右,并已具备连续加料、连续冶炼、间接排放渣液和铜液的功能,这是冶铜技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通过科学检测,铜绿山在东周时期炉渣平均含铜量0.7%,接近于现代冶铜排渣标准,粗铜纯度高达93%以上,这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展示的出土的青铜器。新华网连迅摄

  吴宏堂表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上的春秋采矿遗址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一处井下采矿遗址现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初步回答了中国青铜时代铜是怎样开采、冶炼这一重要历史课题,为研究中国矿冶技术发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有力地说明,中国古代采冶技术有一套独立发展的体系。”

  千年炉冶之地崛起国家级高新区

  千百年来,大冶炉火不息、冶炼不止,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大冶由此博得“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美誉。千百年后,随着铜矿资源枯竭,大冶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大冶继承和发扬先辈的创新精神,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位于大冶市的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大冶经济开发区,2018年2月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近年来,大冶湖高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全区综合实力和发展质效逐年提升。

  融通高科公司科研人员开展实验研究。新华网发 张蕾摄

  大冶湖高新区内的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主营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包含磷酸铁、磷酸铁锂、高镍三元材料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乘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东风,从2020年到2022年3年间,融通高科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从一亿元到百亿元的裂变式增长,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融通高科公司董事长何中林介绍说,为了占领技术制高点,公司设立2亿元研发基金,成立3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与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目前,融通高科已形成四大核心技术,包括高能量密度磷酸铁创新工艺、复合铁源工艺技术、正极补锂技术及磷酸铁锂废弃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助推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里程从600公里迈向750公里。

  黄石东贝铸造有限公司位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的东贝精密智造车间。新华网发 张蕾摄

  “科技创新是永远的主旋律。”大冶市委副书记、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潘小进说,大冶湖高新区始终紧盯“高”和“新”的发展方向,育龙头、补链条、强集群,培育出一批发展迅猛、技术领先、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主体。目前,大冶湖高新区建有国家、省、市级各类企业研发平台170个,规上企业26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8家。2022年,大冶湖高新区核心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64.2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位列第88名。今年2月,大冶湖高新区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打造全域创新体系,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

  大冶市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也是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炉火映古今,创新不停步。近年来,大冶市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地域、多层次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大冶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文胜介绍说,近几年,大冶市先后出台《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实施“十大创新平台”行动方案》《关于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创高新建设的试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筑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有效激活大冶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今年3月,大冶市(武汉)离岸科创中心、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科创未来孵化器在武汉揭牌,包括创新奖补、人才引进、产业招商等在内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同步推出。两大离岸科创中心集研发试验、企业孵化、成果转化、招商引智和科技金融等五大功能为一体,以吸引科技、金融、人才等创新资源汇聚,助力入驻企业加快创新升级,助推大冶产业转型发展。

  如今的大冶市,创新氛围浓郁,创新成果不断,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稳步发展。2022年,大冶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4家,同比增长23.85%。当年,大冶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79亿元,比上年增长6.5%。今年一季度,大冶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74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5.6%。

  “让创新赋予大冶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动力。”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表示,未来,大冶市将加快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着力畅通创新发展“血脉”,打造全域创新体系,为加快建成重要节点城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提供坚强支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