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7 21:48 | 来源:首都文明网 2020-06-30 | 查看:8023次
一、人物介绍
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第六医院、国际医院等,先后4批共428名医疗队员。
如何优化治疗方案确保精细化诊疗严格规范,是这支多为35岁以下青年的团队讨论最多的问题;确定了“北大方案”后,一夜之间他们可有条不紊地收治30多名重症患者。援鄂期间有34位医护人员光荣入党。对于队伍中的青年人,此次抗击疫情更像是一场医学领域的“成年礼”,激励他们勇挑重任,谱写青春之歌。
二、主要事迹
北大白衣英雄唱响青春之歌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弥漫全国,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成为了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大学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先后组建4批共计428人的援鄂医疗队火线驰援武汉。在这支特殊的队伍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82人),他们冲锋在前、英勇战斗,用精湛的医术、无私的奉献、决胜的信念,集中诠释着北大人的初心与使命,在打赢疫情阻击战第一线牢牢筑起抗“疫”长城。
讲政治,争做战“疫”急先锋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国家吹响了驰援疫区的集结号,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年初二,首批60名医护人员出征疫情中心武汉。此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第六医院、国际医院不断抽调骨干力量持续驰援武汉,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1月2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准备出发
2月1日北大医学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紧急启程
“牢记使命,随时待命,前往一线!”“我的专业知识能用上,我愿意去一线支援,贡献一份力量!”“我曾经参加过院里2003年非典病房的工作,选我!”……这些人来自医院的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科等各个科室,有刚满24岁青春活泼的护士,有推迟婚礼的准新郎,有刚当上父亲的青年医生,有吻别3岁稚子的母亲,有刚刚给孩子断奶的妈妈,不同的请战理由、相同的意志决心,这是集体的力量。
在北大医学这些最美逆行者中,作为7年党龄的“老兵”,29岁的田家利原定大年初二回家过年,在列车刚进济南站的时候收到了医院的通知,她响应号召立即报名,和爱人在站台上短聚21分钟后就动身返京。她两个月前刚做完腹腔镜手术,爱人担心她抵抗力差,她却与家人“闹掰”毅然出征。这种决心信心,最终也得到了全家的理解和支持。带着家人们的惦念、全国人民的嘱托,广大队员们都做好了准备,步履坚定地向着武汉前行。
讲担当,争当战“疫”排头兵
关键时刻,更显实干本色。抵汉后,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中,并及时组建临时党团组织,确保党旗、团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援鄂期间共有34位医护人员光荣入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传染病房正式启用后,首批北大援鄂医疗队员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病房,1月28日晚即开展相关医疗救治工作。队伍所服务的病区,是挽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战场,这是党和人民对北京大学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嘱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队员在进行感控防护培训
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青年努力的方向。对于队伍中占相当比例的“90后”青年,此次抗疫更像是一场医学领域的“成年礼”。17年前,他们大多还是被大人保护的少年,懵懂地迎来了非典战役的胜利;17年后的今天,他们已开始接过接力棒,“学着前辈的样子,迎难而上,和死神抢人”。特别是其中的“90后”党员,更是以身作则、昼夜奋战,跑出疫情防控加速度。得知病区首次开放将有大量病人进入,他们主动请战、无所畏惧;进入病房前毫不犹豫的“咔嚓咔嚓”,牺牲了漂亮的长发,换来的则是成倍增加的安全性和效率;“加油、别怕……”,防护服上朴实无华的汉字、简单的爱心图案,在医患相遇的这一刻,却是无比的美好、温暖;湿透的防护服、全是雾气的护目镜、还有时不时要穿上的纸尿裤,长时间不吃不喝不擦汗不上厕所,一站到底的青春在汗水中蒸腾、升华;清理排泄物、擦身洗头、发饭、打水、扫地、收拾垃圾,病人就是亲人,大家毫不计较、耐心细致。
1997年出生的刘金鹏是北大医疗队最小的队员,作为一名党员,他1月26日首批来到武汉,并一直奋战在前线中的前线——ICU病房。“这个职业很平凡,但干起来很踏实,我喜欢这个平凡的职业。”刘金鹏觉得男护士这个职业和自己的个性“很搭”。在病房里平均每天要护理15位患者,除了普通的配药打针之外,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比如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机和气管插管期间的护理、血滤病人的护理等等,这些又苦又累又有风险的活儿,他都抢着干。2月4日生日那天,他也是在病房度过的。“我今年23岁,武汉的经历让我的青春更有意义!”
讲专业,贡献战“疫”新方案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如何提供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手段与最优的治疗方案,如何保证诊疗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是整个队伍讨论最多的问题。大家结合指南细化诊疗细节,甚至就抗生素、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指征等常见问题也进行广泛讨论、制定统一标准,最终确定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入院病人初步处理流程和原则》。2月8日晚,3家附属医院独立接管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病区正式启用,一夜之间能够有条不紊地收治30多名重症患者,“北大方案”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与此同时,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更是防控规范的重中之重。队员们从实际出发,深入钻研,不断完善穿脱操作等防控措施的标准流程,并整理成文字版本,标记重点,反复演练。从防化服、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到纸尿裤……医护人员每组6小时的班,加上穿脱隔离衣、交接班、完成各种防护流程,实际上前后需要10个小时。虽然时间增加了、体力上消耗也更多了,但严格的标准、规范的流程,带来的是更为安全的保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90后医护人员在武汉隔离病区一起加油鼓劲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新问题、新挑战,总体的原则、标准明确了,但如何根据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力争精准有效,科学的判断、高效的团队都是必不可少的。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队员王光杰,至今仍对到武汉后第一例气管插管印象深刻。这是一位高龄的患者,因为全身症状比较严重,收治后很快就用上了无创呼吸机,但是氧合一直不理想。经讨论后决定进行气管插管,这同时也意味着,操作中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非常高。在专家的带领下,王光杰和其他年轻的医生一起,认真梳理流程、克服病房条件不足的困难、评估可能的风险点,并做好周密准备。他们发现,病房里只有7号气管导管,根据病人性别体格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大家做出了应使用7号半导管的判断,并当机立断以最快速度完成了物资调配,最终顺利、高效、安全地完成了这次生命的赛跑。整个过程中,变化的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诊疗方案,不变的则是他们始终如一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一以贯之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讲信念,传递战“疫”正能量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重症隔离病房中,没有护工也没有家属陪伴,患者的日常饮食、大小便及护理都需要医护人员亲力亲为。除了负责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外,医疗队的护士们还成了护工、清洁工、送餐员。“防护服下的缺氧感,比我在拉萨还严重。”这是曾经参与过援藏服务的队员的真实工作感受。但即使在这种艰苦的工作条件下,青年队员们在治疗、护理之外,还专门用很多时间去抚慰病人的心理,查房时叫病人名字,而不是几床的代码,“把病人当作人,不是当成细胞和组织。”这是医疗队的规定,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与康复的患者合影
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对于队员于淼来说,一段在病房里的特殊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有位奶奶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但是特别不配合,头总是扭来扭去。在给她戴好面罩以后,于淼发现她的头发特别乱,于是就对她说:“奶奶,我给您把头发梳一下吧,这样能舒服一点。”这位病人愣了一下,冲她伸出了大拇哥。于淼赶紧把她的头发梳好,在头顶给她梳了一个小辫子。慢慢地,她变得很安静了,也很耐受无创呼吸机了,就又冲于淼竖起了大拇哥。
善意在传递、温暖也始终在汇聚。1月30日是队员王颖的28岁生日,大家聚在一起为她举办了一个简单的生日会。听说是医疗队买的蛋糕,店方立刻送货,由于封路,师傅步行加骑行6公里,才把蛋糕送到,分文未取,贴心的酒店餐厅还为王颖准备了长寿面。王颖悄悄地抹去眼泪,身处异乡,这个集体让她的恐惧烟消云散,她感叹:“武汉,真美!武汉人,真美!”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谆谆嘱托,激励着北大援鄂医疗队以及广大青年勇挑重任,在抗疫前线的拼搏中谱写青春之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