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11 01:07 | 来源:西部网 2011-01-25 12:06:55 | 查看:3716次
许大卉,来自安徽省六安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08级机电工程系的一名学生。因为她的坚强、孝顺、乐观和勇敢,原本灰色的人生却活出亮丽的色彩。
安贫而益达
她谨记尼采的名言“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2008年9月,当许大卉来到陌生的武汉求学时,因为家境贫寒,报到时连一个月的生活费都凑不齐,更不用说学费了。她清晰记得报名那天,除了衣服和被褥,自己身无分,迈进学校大门时,内心交织着欣喜与担忧。但她谨记尼采的名言“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于是她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信。
在学校的帮助下,许大卉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就读。进校第二天,她就自食其力开始打工挣钱。每天中午在学校食堂帮忙,下午下课后在学生宿舍楼里卖桶装水和电话卡,每月挣300元钱来维持生活。她从不在吃穿上跟别人攀比,勤俭节约,穿着朴素干净,生活精打细算,她的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挣来的钱,全部用于补贴家用和归还助学贷款。自大一下学期起,许大卉没有再向家里要过一次钱。这个瘦弱的女孩,挺直着脊梁,日复一日地过着这种生活,旁人看来清苦可怜,她却豁达淡定,始终用微笑感染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在许大卉看来,作为一名贫困生更应该学会坚强,学会自信,因为只有坚强,才能昂起头和其他学生一样生存,只有自信,才能在展示自我优点中获得认可和别人的尊敬。
遇困而弥坚
“我是他们的独生女儿,我不为他们这样做,哪个该做啊?”
许大卉眼里,逆境是一种磨练,是另一种生活。她出生时,父母已经四十好几了。母亲是一位间歇性智障病人,父亲辛劳种田养活一家三口,是女儿精神和心灵的惟一依赖。许大卉曾不止一次地撒娇:“爸爸,我要是到外地去读书,我得把你带着噢。”后来当她在异乡求学,父亲则一边工作维持生计,一边在家照顾智障的母亲,生活虽然清贫,一家人却知足常乐。
然而平淡的生活又起波澜。2010年2月中旬的一天,许大卉68岁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导致左手和左脚偏瘫。她当即请假回家,借钱送父亲到医院治疗。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去年3月底,许大卉将母亲托付给亲戚和邻居后,把因中风行动不便的父亲带到了学校,希望能够兼顾学业和爸爸的康复。学校知道她的情况后,免费为她提供两室两厅精装教师公寓,并配备基本家具和生活用品,减免学杂费,提供生活补助和助学金,校领导送去慰问金,帮助她渡过难关。
每天清晨5点钟,许大卉起床买菜,然后帮父亲洗脸、刷牙、活动手脚、做早饭两人吃;为防止父亲一人在住处出意外,许大卉6点钟就开始连背带扶地带着父亲慢慢往教室挪,健康人只需要10分钟的路程,爷儿俩得耗费近一个小时;下午下课勤工俭学卖桶装水3小时,干着男同学也干不好的体力活儿,每月挣300元钱维持父女俩的基本生计;回到住处后又忙着为父亲做晚饭,睡前帮助做康复,按摩手脚半小时从不间断,安顿父亲入睡后才能看书学习……这张日程表似乎有个不太完美却无比真实的补充,那就是主人翁有时累得没有做完所有作业就不知不觉睡着了。
在许大卉眼中,能有机会照顾父亲是一种幸福;背着父亲,给父亲按摩手脚,就是女儿的撒娇。有媒体在采访中问她:“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命运蛮苦?”她微笑着反问:“怎么叫苦,怎么叫不苦?我是他们的独生女儿,我不为他们这样做,哪个该做啊?”
名闻而愈善
许大卉的最大梦想:“父母能够安享晚年,自己可以学业有成。”
许大卉的感人事迹先后被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转载网站上百家,无数关注聚焦于她:媒体记者要采访她,企业个人要向她捐款,大学中学要请她作报告,一时她成为了校内“名人”。
但许大卉从未因为“出名”而忘记自己的方向和应负的责任。不管多忙多累,她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她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甲等助学金(这些钱都用来归还助学贷款),自己依旧打工养活自己、赡养父母。她还担任班级团支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曾多次获得“优秀班干部”、“劳动积极分子”、“优秀青年志愿者”、“军训优秀学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
许大卉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孝老爱亲、自强自立、乐观向上、勇于进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不仅感动公众,更触动了那些离她最近的人:她所在班级同学自发排班,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去她家帮忙,为许父洗脚、换衣、做康复理疗,帮他们买菜、做饭、扫地……一直坚持至今。
许大卉的室友为她的故事加上了最好的评语:“当我们还在游玩嬉戏,享受青春带来的快乐时,她早已承担起这个本不属于她年龄的那份责任……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的她,看起来依然瘦弱,但在灵魂上,她从来都是强者。”
昨日,许大卉告诉记者她的最大梦想:“父母能够安享晚年,自己可以学业有成。”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