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3 17:30 | 来源:天津文明网 2022/11/01 | 查看:275次
95后党员干部捐献造血干细胞 点亮生命之光
刘赫瑶,女,汉族,1997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东区委办公室保密科一级科员。9月27日,25岁的刘赫瑶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历经4个小时的采集后,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捐献。当天,这些生命的“种子”被送去上海,为一名8岁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刘赫瑶也成为全国第14036位、天津第32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青年党员勇接生命接力
今年8月1日,刚刚完成河东区大规模核酸筛查下沉服务的刘赫瑶突然接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刘赫瑶女士,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是否愿意配合做进一步筛查和体检,以完成捐献。”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刘赫瑶脸上的表情由惊讶、激动到兴奋,她没想到三年前随手埋下的“种子”,三年后给她带来了这么大的惊喜。“说实话,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是有点懵的,没想到这种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我身上。”刘赫瑶回忆当时接电话的场景,她只记得自己说了几个字:“好的,没问题,我同意。”“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率很低,能有一个帮助他人的机会,很难得!我没有办法拒绝,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刘赫瑶当天晚上便将此事告知了父母,并坚定地表达了自己捐献的想法。
提起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经历,刘赫瑶笑言那是一次美丽的“邂逅”。2019年3月的一天,正在读大四的刘赫瑶与同学在西单游玩时,偶然看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举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主题宣传活动,她知道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病患者来说是救命的种子,但成功配型的难度极大,所以当时的她也萌生了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想法。在与现场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流程后,刘赫瑶便和同学一同签下了“志愿捐献者同意书”,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捐献者。
8月6日,刘赫瑶进行了高分辨检测,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最终配型成功,刘赫瑶已经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开始注意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高分辨检测的结果出人意料,刘赫瑶和受捐者的HLA分型点位都是一致的,这在医学上概率很低。HLA分型点位一致度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这对受捐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消息。这样的消息让刘赫瑶既感叹缘分的奇妙,也越发想把捐赠干细胞这件事做好。高分辨检测结果出来以后,8月23日,刘赫瑶又去医院接受了全面体检,体检结果显示她的指标符合捐赠标准,医生也叮嘱她一些注意事项,做好捐赠的准备。
奉献爱心不忘初心使命
直到采集日期最终确定,刘赫瑶才将自己将要捐髓救人的事告诉了单位领导,单位特意批准了她一个星期的假。刘赫瑶婉拒了领导的好意,“现在疫情当前我不能搞特殊,抗疫前线依然需要我,我会调整好自己,保证做到抗疫、救人两不误。”刘赫瑶说。直到入院的前几天,刘赫瑶仍坚守在抗疫最前线,在自己负责的服务点位大王庄街道长城公寓社区圆满完成扫码登记、流调排查等工作。
刘赫瑶虽然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与她共事的同事都说她是个踏实肯干、谦虚不张扬的好青年。作为市国家保密局检查大队成员,她不断通过监督检查、培训教育提升自身保密管理能力,每年协助市、区保密检查督查共可达80余次。在疫情防控中,刘赫瑶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及市、区委各项工作要求,作为党员志愿者多次下沉至社区一线。仅2022年支援核酸大筛已达40余次,为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战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助人为乐延续爱和希望
9月23日,刘赫瑶来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正式开启了“捐献之旅”。先是进行为期四天的细胞动员剂注射。“打动员剂就是会感觉身体酸疼乏力,有点像感冒的症状,其他的都还好。”刘赫瑶说。四天后的上午,在注射完最后一次细胞动员剂后,采集工作正式开始,这是捐赠工作的最重要一步。为保证采集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刘赫瑶要一直保持仰躺的姿势,两只胳膊也要一直保持静止不动。将近4个小时,一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造血分离机中取出,采集工作顺利完成。
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遵循“双盲”原则,刘赫瑶并不知道受捐者的真实身份。在入院前她收到了天津市红十字会代为转交的8岁小女孩亲手写的一封信:好心的阿姨,当你打开这封信时,我应该已经入仓了。爸爸妈妈说是你救了我的命,给了我一次重新正常生活的机会,一次看世界的机会。说一万次的谢谢,都表达不了内心的感激。当你的干细胞注入我的身体的时候,我们便成为有血缘的亲人……稚嫩的字体,青涩的语言,在读到信的那一刻,刘赫瑶几乎当场哭了出来。“虽然这封信上涂涂改改的不算完美,但想一想这个小朋友也才8岁,她一定写了好多遍才定下来,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
刘赫瑶说,人的一生能有机会真实地靠自己的力量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我很幸运我是其中一员。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个大家庭。
推荐单位:河东区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