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8 10:42 |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 2023-04-27 12:33 | 查看:6644次
近日
有一篇号称“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的文档
在社交平台流传
这份手册靠谱吗?
哪些人容易二次感染?
是否存在“甲流”和新冠
“双重感染”的可能性?
01
网传“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
专家:非常不靠谱
号称“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的截图
近日在社交平台流传
该“自救手册”对新冠症状
进行了用药指导
例如,小孩体温超过38.5℃时,交替服用布洛芬、乙酰氨基酚两种退烧药;出现眼睛痒、发炎症状时,可能是感染了新毒株引起的结膜炎,可以滴一些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缓解不适;腹泻不止时,可以服用蒙脱石散,短期内能够缓解症状;胸闷喘不过气,可以吃一点维C……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
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
不建议交替使用退热药;
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对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都无作用;
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喘憋症状都需要及时就医。
目前也没有真正能够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或保健品,“重症高风险人群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评估是否尽早抗病毒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副主任医师李冉表示
这一手册并不科学
“不建议交替服用退烧药,发热时多饮水,避免脱水。此外,这个季节,出现眼睛痒的症状需要鉴别是不是过敏所致。而病毒性腹泻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可以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类的药物,口服补液盐。”
2022年12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做出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此外,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就新冠肺炎发布《康复指导手册》,为大众提供可供参考的应对方案。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
02
哪些人容易“二阳”?
广州专家最新解答
许多街坊好奇
哪些人更容易二次感染?
哪一类人抗体水平较高?
如何判断自己现在要不要去打疫苗?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伍绍国
对此作出解答
问
您认为哪类人群相对容易二次感染?
答
我们近期发现,目前散发的新冠阳性患者覆盖了男女老少各个群体和年龄层。不过从理论上看,老年人和儿童等抵抗力较低的人群会相对更容易二次感染。
如果是来医院做过新冠抗体检测的,那结果阴性的人提示体内抗体水平非常低,就更容易二次感染。
问
第一次感染症状较重的人,抗体就会更高、更不易二次感染吗?
答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从2021年开始开展新冠抗体IgM和IgG检测,积累了较多检测例数。
根据我们先前的有限观察,第一次感染出现过高烧且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其“阳康”后血清新冠抗体值更高。
此外,40岁以下人群新冠IgG抗体浓度明显高于40岁以上人群,这也意味着40岁以下人群的免疫力会相对更强一些。
问
如何判断自己现在要不要去打疫苗?
答
大家可以对照国家的最新规定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接种:
(一)没有感染过新冠,并且没有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需要继续完成后续剂次的疫苗接种。
(二)如果已感染过新冠,但在感染前尚未完成基础免疫,则需要在感染3个月后再接种1剂次疫苗。
(三)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后再经历自然感染的人群,通过多次抗原刺激,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短时间内再次接种疫苗的效果有限,暂不需要继续接种疫苗。
此外,我个人认为,如果已经感染过新冠,但还没有完成4针疫苗接种,可以参考抗体水平来决定是否继续完成全程的4针接种。如果抗体阴性,表明体内抗体水平非常低,可考虑继续完成加强针接种;抗体呈阳性,则可以迟些接种。
问
五一计划外出旅行,现在打疫苗还来得及吗?
答
一般接种疫苗后3-7天即可出现抗体阳性,抗体水平2-3周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抗体阳性可以维持3到6个月。
我们也发现,接种疫苗后新冠IgM或IgG抗体的总阳性率约93%(IgG抗体阳性率92%),其中男性新冠IgM抗体阳性率比女性高。
03
甲流临床表现更重存在
“双重感染”可能性
近日
在网上声称自己“二阳”的人变多了
“甲流”和新冠都偶有出现
是否有人会同时感染两种病毒?
多名临床专家表示目前还没发现该情况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和发热门诊主任李淑华也表示,“甲流和新冠互相不喜欢”,这段时间还没有发现同时感染甲流和新冠病毒的患儿。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剑锋也称,目前门诊中偶有出现新冠感染者,“双重感染”的情况暂时未发现。
此前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所长康敏介绍
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
都属于呼吸道感染病毒
理论上存在叠加感染的可能性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近期接诊了一名男性患者的甲流跟新冠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该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免疫力低下,相对其他人来说,他的症状会稍微重一点,伴有全身发热、疼痛等症状”。
彭劼进一步提醒大家,虽然“双重感染”发生概率较小,但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市民朋友不可大意,需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做好日常防护工作。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健康时报、北京日报
责编:田德楚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