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楷模”禚振西:奔走田野探索者,千古名窑解谜人

发布时间:2023-03-22 20:55 | 来源:陕西文明网 2023-02-24 | 查看:214次

在陶瓷界,禚振西是一位声望很高的人物,也是我国考古界为数不多的“铿锵玫瑰”。她主持考古发掘的耀州窑遗址,荣获全国首届田野考古奖,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陕西省十大考古发现”。她本人成为首位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学者。

  1961年秋,禚振西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刚参加工作的她,在资料室整理标本时,有幸上手触摸、整理从耀州窑首次考古发掘出的8万多片瓷片。

  1973年5月,铜川灯泡厂搞基建,挖出大量的耀瓷碎片。铜川市文化馆派人将瓷片背到西安鉴定。已对耀瓷有了解和研究的禚振西将瓷片按年代码放整齐,展现了优秀的研究能力。研究所决定,由禚振西任领队组成3人考古队,前往铜川黄堡进行耀州窑考古工作。

  禚振西把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邻居照顾,从省城西安来到铜川黄堡。眼前的漆水之滨、黄土沟峁一片荒凉,但她丝毫没有退缩。这一来,她就扎下了根,与耀州窑终生结缘。

  “当时,我们既当技工又当民工,白天现场发掘,连夜清洗、整理瓷片,做好标注,写发掘日记。深夜到女工宿舍找空位睡觉,若遇到工人下班回来,我们就得从床上爬起来再找床位。”禚振西回忆道。

  这次考古发现了并排的3座宋代窑炉,出土了2万多片(件)瓷片和窑具,促成了耀州青瓷复仿烧制,也让禚振西发现了耀州窑的丰富内涵,为日后大规模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1976年,我以陕西编写组组长的身份,参加了国家组织的首部关于古代陶瓷发展史的专著——《中国陶瓷史》的编写,向全国顶级专家学习,考察各大古瓷窑,对陶瓷美学、陶瓷科技、陶瓷工艺等领域有了全新认识,开始意识到耀州窑还有很多没有揭示出来的秘密。”禚振西说,这是她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契机和升华。

  1984年至1998年,是耀州窑黄堡窑址考古发掘的兴盛期。在这15年中,禚振西夜以继日扑在耀州窑的发掘、整理、研究之中。1998年,禚振西退休后,接受耀州窑博物馆聘任,担任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继续主持耀州窑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2002年开始,她带队用5年时间完成上店、陈炉、立地坡等窑址考古,每天沿着山路步行15至40公里,尽心尽力指导科学发掘,发掘出30多处烧造区、20多座窑炉、20多万件陶瓷标本。经过考古队深入扎实地工作,唐至元明各时期耀瓷的特征被揭示出来,系统解决了其时代区分问题,填补了北方地区该段制瓷史的空白。

  同时,禚振西对耀州窑与柴窑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促成耀州青瓷复仿烧制。她主持编写了《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等考古报告和《陈炉耀州瓷精萃》《中国耀州窑》图录以及《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等8部专著,发表专业论文近200篇。这些学术著作,已成为当今研究耀州窑文化、考古发掘、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指导文物工作开展的重要参考,成为文博人才培养的宝典。

  禚振西“蹲在考古坑里”研究,站在中国陶瓷史甚至世界陶瓷史的“肩膀”上看耀州窑,用她的话来说,“下有根基,上能拔高”。如今,她坚定匠心钻研、薪火相传的信心,致力于培育更多人才。

  “相识20多年,我觉得禚老师是学术上的巨人、指点迷津的老师,更是我们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榜样。通过老师的指点,我的业务技能逐渐提升。”耀州窑博物馆业务研究科工作人员石琳娜说。

  “我时刻感恩耀州窑,是耀州窑成就了我,耀州窑的博大精深让我今生念念不忘。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要坚守初心,努力为耀州窑发展竭尽所能,不断传承和弘扬耀瓷文化,让耀州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禚振西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