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龙珠:自费投入30余万元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的非遗传承人(图)

发布时间:2023-03-12 20:08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2年11月 | 查看:411次

潘龙珠,女,1964年12月出生,常州市金坛区体育舞蹈协会会长。

“傻姐”潘龙珠因为对体育舞蹈爱得“痴狂”,20多年来,她建立文艺小分队26支,拥有队员2000多人,累计无偿为群众提供舞蹈服务600余次。租赁室内舞蹈场地、购置非遗道具及乐器、组织策划体育舞蹈活动等,她先后投入资金30余万元,并动员家人及亲友投身体育舞蹈事业,不遗余力为地方群众文化活动鼓与呼。2020年新冠疫情漫卷期间,她带领10多位姐妹连续1个月在卡口值班;2022年3月以来,指前镇多次组织全员核酸检测,她和家人全程参与家乡防疫工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她承办文体惠民巡演一百场,为数十万群众带去欢声笑语。潘龙珠致力于保护地方非遗文化,2009年,指前鱼灯成功入选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指前鱼灯的传承人,她每年组织30多次非遗进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先后培养了十多位非遗传承人,解决了指前鱼灯因“绝后”而失传的问题。有姐妹生病住院等,潘龙珠总会第一时间送上关怀。“有困难找潘姐”是对潘龙珠好善乐施的真实写照。潘龙珠先后获得金坛区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金坛区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常州市群众体育先进个人、江苏省百佳健身达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荣誉。

1人组建26支队伍

1994年,广场舞还是新鲜玩意儿的时候,舞蹈爱好者潘龙珠便萌生了建舞蹈队的念头。“看到城里公园里有人跳舞,觉得这种形式健康又健身,远比打牌消遣要好得多,所以就想着尝试一下。”潘龙珠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建队初期真是困难重重,一听说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姐妹们都直摇头。可是潘龙珠没有泄气,没有队员,她一个一个上门说服;没有基础,她一遍一遍亲自指导;没有场地,她一处一处摸排选址;没有设备,她一件一件自费添置……“让受众认可真的太难了。”潘龙珠说,“为了争取一个有舞蹈基础的姐妹加入,我曾经连续一个月上门做工作。”数月后,一支只有5人的舞蹈队建成,点燃了乡村群众文化的星星之火。

随着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与日俱增,广场舞逐渐普及,到90年代末期,在金坛指前、社头、洮西等西南片区,潘龙珠逐步建成了10多支初具规模的广场健身舞蹈队。“跳舞的人多了,打牌的人少了,家庭氛围、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如今,广场舞跳出了农村健康、时尚、幸福的新节拍,潘龙珠心里美滋滋的。

打造一支优秀而专业的舞蹈队伍,是潘龙珠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2007年12月,潘龙珠注册成立金坛市指前百花健身协会。为了给姐妹们提供稳定的训练场所,她先后投资8万元租赁、装修室内训练场地。她还远赴南京、无锡等地请教专家,并高薪聘请专业教练进行长期跟踪指导。为了提升队员们的舞蹈艺术水平,开拓她们的视野,2017年,潘龙珠带领团队赴港参加第一届中华老年体育舞蹈(香港)国际艺术节,参赛舞蹈荣获“金奖特等奖”。学习交流中,潘龙珠不仅主动承担了25人的参赛费和7日的餐饮住宿费,赛后,她还带着姐妹们在香港游玩了数日,先后花费20多万元。

“家庭的全力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搬音箱、租设备、搭舞台等体力活常常被我丈夫抢着干,女儿也成了活动现场的主持人。”潘龙珠说,为了她的“舞蹈事业”,全家人都成了她的助手。在她的积极培育下,协会建立26支文艺小分队,拥有队员2000多人。2019年,潘龙珠被推选为金坛区体育舞蹈协会会长。2021年她一手创办的“指前百花协会”荣获江苏省群众体育最美团队。她把文体健身运动拓展到了金坛城乡各地,更多的人在她的倡导下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了协会的发展,为了让姐妹们安心跳舞,龙珠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都是非常大的。”协会会员杭月琴说,“每次组织活动,搭台、租设备、请演员等各项费用都是龙珠自己掏钱,一次活动少说要花2万元。”20多年来,潘龙珠为舞蹈协会的发展投资约30万元,累计无偿为群众提供舞蹈服务600余次。

“有困难找潘姐”的志愿情怀

作为指前“百花妇女微家”的负责人,潘龙珠不仅是身边众姐妹的知心人,她还经常组织姐妹对困难群众进行资助与帮扶。

芦溪村的史大姐不慎扭伤了腰,当得知史大姐无人照料,家中又有几亩农田需要打理时,潘龙珠顾不上自家的农活,悉心照料史大姐,还帮着史大姐灌溉农田、喷洒农药。史大姐过意不去地说,“龙珠待我像亲姐妹一样。”

洮西谢大妈的孙子与父母争吵过后赌气离家出走,得知情况后,潘龙珠陪着谢大姐家人,顾不上带雨具,冒雨找了一个通宵。孩子找到后,潘龙珠也淋成了落汤鸡。丈夫嗔怪道:“这么不注意身体,你的风湿病又要犯咯!”潘龙珠却说:“他们有困难,我心急啊!”

许家咀村的周大姐体弱多病,家庭困难。2019年的冬天,周大姐不幸患了脑血栓,只能卧床不起。数万元的医疗费使周大姐一家雪上加霜。为了让她安心养病,潘龙珠立即送来2万元救急解困,周大姐感激地流下了眼泪。“看到你家的情况,我心急啊!”潘龙珠发动身边的姐妹们进行捐款,轮流进行照顾周大姐。在姐妹们齐心协力地帮助下,周大姐终于战胜病魔,身体恢复正常。

这么多年来,有姐妹生病住院、家庭遭遇不幸、生活陷入困境等情况,潘龙珠总会第一时间送上关怀。“有困难找潘姐”,是潘龙珠好善乐施的真实写照。

2020年新冠疫情漫卷期间,潘龙珠和丈夫带领10多位姐妹,连续1个月卡口值班,连续一个月为志愿者们送水送餐;2021年她和家人们又全程参与了村委组织的核酸演练,张贴公告、上门通知、查码测温、答疑解惑、耐心疏导……连续工作24小时,直至演练结束。2022年3月以来,指前镇组织多次全员核酸检测,她和家人化身志愿者,全程参与家乡防疫工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她主动承办文体惠民巡演100场,为数十万群众带去欢声笑语。

一个小小的身影,始终行走在帮助他人的路上,将志愿服务的爱心散播在开展反电信诈骗宣传、长荡湖水环境保护活动、农村医保缴纳宣传的每个角落。

拯救指前鱼灯非物质文化遗产

潘龙珠患有风湿性疾病,她常年拖着风湿性关节炎的双腿坚持排练,遇到寒冷天气,腿关节肿胀,每跳一步都感到刺骨的疼痛,但是她从不轻易请假休息。为了舞蹈协会的健康发展,她致力于打造精品力作。

“地域文化是固有的,舞蹈传播却是流动的。”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表达梦里江南的婉约之美,诉说鱼米之乡的风俗人情,是她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以长荡湖渔民生活为背景的舞蹈《恭喜发财》一举荣获艺术节金奖、特等奖;相同主题的原创舞蹈《欢舞盛世》也荣幸地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刊载,自编自导的舞蹈《渔歌丰登》荣获“洮湖渔夫”杯全民才艺大赛金奖……扎根农村大地的潘龙珠,为当地百姓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盛宴”。

在金坛区指前镇,指前鱼灯传统民俗舞蹈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可是因为新老艺人脱节,使这一民俗舞蹈陷入发展困境。面对这一现状,作为指前当地“文体达人”的潘龙珠忧心忡忡,她觉得,渔文化就是指前5万人的“圩区情怀”,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拯救这一文化遗产,她认真翻阅资料,吮吸文化精髓,并与村里多位老艺人促膝交谈,向老艺人学艺拜师。自掏腰包购置道具、踩着缝纫机做演出服到深夜、四处打听招募学员……就这样新的鱼灯队伍建起来了,淡出群众视野的指前鱼灯又重新活跃在了村头、广场、社区。为了扩大指前鱼灯的知晓率,潘龙珠每年组织30多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和外延。

2009年,指前鱼灯成功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潘龙珠成为指前鱼灯的传承人。20多年来,她手把手地教技艺、心与心地传情怀,培养了十多位非遗传承人,解决了指前鱼灯失传的问题。与此同时,她还热心指导指前马灯、十番锣鼓、皮老虎、女子舞龙、东周庙会等非遗传承项目的申报与排练,在非遗的抢救性挖掘和传承保护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让这些濒临灭绝的地方文化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有梦想的人在奔跑!经过努力,潘龙珠从一个不会打字的农村妇女,已逐渐成长为一个集拍摄、撰稿、编辑为一体的自媒体达人,她不仅亲自维护“体舞百花”微信公众号,她的抖音账号也拥有了4400多粉丝。江苏省“我舞我秀”广场舞先进个人、江苏省百佳“健身达人”“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培育团队”负责人、5A级社会组织负责人……这一项项荣誉既是对她付出的充分认可,也是她践行道德引领的真实写照。“把更多优质的广场舞作品与人分享,也是把更多的快乐传递出去。”潘龙珠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