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磅文章:中国战“疫”进入新阶段——我国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纪实

发布时间:2023-01-08 22:16 | 来源:新华网 2023 01/08 08:09:31 | 查看:12715次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题:中国战“疫”进入新阶段——我国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纪实

  新华社记者

  2023年1月8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

  新冠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2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问题作出回应。这是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从推出“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到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面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不断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与病毒对决,为抗疫平稳转段赢得宝贵时间和最大空间。

  因时因势科学决策,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进入2022年,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

  这是2022年12月24日拍摄的北京市西城区广安体育馆简易发热门诊。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对中国而言,把握好世纪疫情应对的变与不变,是一道重要考题。

  2023年1月3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拍摄的早高峰车流。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始终跟踪病毒变异特点,密切关注疫情演变态势,时时牵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22年11月10日,深秋的北京。一场非同寻常的会议,在中南海召开。

  2023年1月4日,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工作人员在给患者开药。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听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要在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必要的防疫举措不能放松”……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作出重大决定。首次提出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向海内外释放中国因时因势、主动优化防控政策的鲜明信号。

  2022年12月30日,游客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选购小吃。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隐匿传播特点明显、清零难度大、疫情防控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变高……

  面对持续变异的病毒和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每一步抉择,都要反复权衡、审慎决策。

  2022年12月20日,市民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一处由核酸采样点改造而成的发热诊疗站排队就诊。新华社发(张鹰 摄)

  就在一个月前,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波及31个省(区、市),部分地方疫情持续3个月左右,疫情控制的社会成本攀升。

  病毒致病力减弱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2022年11月9日,乌鲁木齐在院感染者中无症状、未分型和轻型占91.3%,重型、危重型占1.5%;呼和浩特在院感染者中无症状和轻型占98.6%,重型、危重型占0.36%。

  尽力用最小成本在更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尽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影响。

  2022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二十条’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评估数据作出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负责人表示,这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与此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派出工作组赴多个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设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在抓实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防止防控简单化。

  然而,这场硬仗的复杂程度非同一般。

  2023年1月4日,陕西西安一家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包装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一面是奥密克戎隐匿传播、免疫逃逸能力不断增强,快速识别、追踪、诊断和隔离的难度增加;一面是新冠疫情三年的持续影响,疲惫、焦虑、紧张等复杂情绪开始蔓延,防疫成本日益加大。

  2022年11月下旬,北京社会面病例数不断波动上升,病毒传代时间平均仅约2天,重庆、广州等地疫情多点多链并行、散发聚集并存。

  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如何科学防控,没有现成答案。

  14亿多人口的中国,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广泛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成为防控策略调整的关键。

  2022年11月30日、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召开座谈会,听取张伯礼、沈洪兵、王军志、梁万年、杜斌、冯子健、杨维中、董小平8位专家及8位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发言。与会专家、代表交流了对防疫的认识和体会,对疫情防控措施提出意见建议。

  “优化防控策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抗击疫情,最重要的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参加座谈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这是我国应对世纪疫情的一条重要经验。

  密集召开的座谈会,释放明确信号: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中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关键时期要有关键之举。

  白鹤滩水电站一景(2022年1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2022年12月20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22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了根本指针。

  次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查验,不再开展落地检……

  “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第九版、二十条优化措施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新十条’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

  一面是疫情形势不断演变,一面是防控策略不断优化,中国始终坚持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

  2022年12月13日,针对新增感染者快速增长的现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多家医院、连锁药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调研,实地了解发热门诊设置、就诊转诊流程、分级诊疗运行、药品储备供应等情况,强调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确保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围绕医疗救治、重点物资生产保供、交通运输保障、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养老机构管理保障等疫情防控重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民政部等多部门加大工作部署,推动落实落细,为防控措施优化完善做准备。

  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防控能力提高,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从法理依据来看,当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减弱,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减轻时,就应当动态调整干预措施的强度,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

  2023年1月4日,工人在位于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的江西绿野汽车照明有限公司车间内忙碌。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决定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依法将新型冠状病毒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党中央在统揽全局、综合研判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科学、及时、必要,我国具备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基本条件

  2022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一个个急诊、重症和死亡病例标本,从哨点医院抽样采集,经过基因组测序后,数据汇集到一起。

  专家团队慎重做出研判:席卷全球多个国家的奥密克戎BA.5亚分支,已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毒株,传播速度极快,但致病力与奥密克戎其他亚分支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监测还显示,国内当前流行的多个新冠病毒亚分支,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即便是正在海外加速传播的BQ.1和XBB亚分支,致病力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用通俗的话来讲:新冠病毒没有变得更“坏”。

  迎战奥密克戎近一年,中国对这个变异株的认识越来越多。

  2022年4月至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入境城市开展了为期4周的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天至4天。

  此后,我国又监测到多个亚分支。传播指数R0值从原始株的2.5至3,一路攀升至21,达到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解释,感染人数呈几何指数增加,这意味着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1传21”,防控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事物总有两面性。

  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病毒变异大方向除了传染力更高、潜伏期更短,也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

  2022年12月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互联网医院,医生向记者展示诊治流程。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2年上半年的香港、上海,下半年的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以及海外多个国家……一年来,越来越多病例数据显示,大部分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极小比例发展为重症。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不论是体外感染还是动物模型,奥密克戎对肺组织细胞的感染能力显著减弱……

  相较于原始毒株和随后出现的其他变异株,奥密克戎的致病力趋于温和,病毒变异总体朝着季节性传染病方向发展——对病毒的跟踪研究,为科学决策不断提供依据和参考。

  抗疫三年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筑起应对全球数波大流行的防波堤。在这一过程中,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这为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创造了重要前提。

  病毒变异情况,并非防控策略调整的唯一变量。

  2022年春天,大上海保卫战开始打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密切跟踪病毒传播力、致病性等变异情况,研究不同人群免疫策略,做好疫苗接种效果评估等,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办法。

  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承压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自疫情发生以来,为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始终密切关注这三者之间的平衡。

  大规模接种疫苗,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重症和死亡率的安全有效手段。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上海保卫战期间,接种2至3剂新冠灭活疫苗的60岁以上感染者,重症保护率可达到90.15%。如果统计范围扩大到所有感染者,重症保护率则为96.02%。

  来自香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发布的数据同样支持了国产灭活疫苗防重症、防死亡的效果,论文刊登在2022年10月的《柳叶刀·传染病》。

  2022年12月23日,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药师调配中药方剂。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2022年11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对当前疫情形势研判的报告指出:考虑到病毒致病性下降、我国疫苗接种率较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有必要继续推进防疫政策措施的优化调整。

  截至2022年11月上旬,全国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90%。

  对于人口大国而言,优化防控工作的每一步,都必须反复衡量“家底”。我国持续推进部署,加速扩容医疗资源。

  2022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全国医疗机构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

  2022年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大规模奥密克戎疫情应对处置方案》,明确了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定点医院储备等要求。

  2022年6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总结北京冬奥会等防控成功经验,推出第九版防控方案,进一步减少隔离时间,推动诊断标准与国际接轨。

  2022年11月24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工作的通知》印发,要求确保12月底前医疗资源准备到位。

  有效药物也是疫情防控中保健康、防重症的关键手段。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多路径药物研发,多种药物或疗法纳入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在分层干预、降低转重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2年2月,国家药监局经过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进口注册。7月,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了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适应症注册申请,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治疗药物。12月,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胶囊进口注册。

  此外,我国还有多个新冠治疗药物正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部分药物已在国内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冠治疗药物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开展,我国在这些技术路线上均有部署。

  疫情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防控策略因时因势优化调整。

  2022年7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要求,密切跟踪其他国家防控策略调整及其效果。

  进入9月,有关方面要求密切跟踪有关国家和地区放松管控后的影响,系统研究医疗资源使用、重症率等情况,及时提出优化防控政策的建议。

  2022年11月下旬,一些群众反映部分地区“静默”管理、“层层加码”等防控问题,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加有针对性地优化防控举措。

  多地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的精神,相继宣布调整核酸检测、居家隔离等防控措施,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减少疫情防控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从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到保障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力量;医疗救治、重点物资生产保供、交通运输保障、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养老机构管理保障……一个个底数在盘清,一组组数据在上报,一块块短板在加快弥补。

  防控工作稳中求进,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三年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工作,为我国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根据疫情形势,主动调整防控策略是科学、及时、必要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研判,各省份将梯次进入疫情流行高峰期。按照部署,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及时研判疫情形势,动态采取适当的压峰措施,确保实现平稳转段和稳定接续。

  上下一心同舟共济,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传染性,使感染者人数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作为第一批遭遇疫情“洪峰”的特大城市,北京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2022年12月9日进入高峰,日呼3.1万次,为常态时的6倍。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新冠与流感双重风险叠加,部分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一些高龄老人也面临重症、危重症风险……

  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

  北京西直门,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大楼,会议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疫情三年来已是常态。

  应对防控转段的挑战,必须抓住“脆弱人群保护”“精准快速分流”“重症患者救治”和“药品物资供应”四个关键

  2022年11月11日,二十条优化措施重点就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推进疫苗接种,加快药物储备,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等作出部署。

  关口前移,着力加强脆弱人群保护——

  目前,我国全人群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34.8亿剂次。

  统计表明,面向全国2.67亿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又有200多万人筑起免疫屏障。

  三年来的战“疫”实践表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是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也是疫情中的脆弱人群,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平稳渡过疫情高峰。

  测量血压、登记信息、接种疫苗、留观30分钟……2022年12月14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造漆村社区的70岁居民蒋德琼,在自己家里完成了首针新冠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的“最后一百米”,也是为重点人群构筑免疫屏障的“关键一百米”。

  2022年11月底开始,接连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关于开展新冠重点人群健康调查的通知》《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我国加快推进疫苗接种进度,全面展开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调查和分类登记,推进重点人群分级分类救治。

  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对“一老一小”、有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关注尤为重要。按照相关部署,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监测,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以绿(低风险)、黄(中风险)、红(高风险)不同颜色进行分级标识,专人专案管理。

  快速分流,推动分类收治加强分级诊疗——

  应对疫情高峰,发热门诊、急诊是第一道“关口”。

  2022年11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工作,召开全国视频会进行部署。针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建立调度机制,指导各地加快配备并培训医务人员,国家专家会诊力量进行远程指导。

  要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应开尽开;简化就诊流程;密集发布居家治疗、抗原检测等相关文件对居家治疗进行指引;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

  截至2022年12月25日, 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体育馆。2022年12月14日,这个由体育馆改造而成的简易发热门诊正式启用,设有临时药房、药库,配有解热镇痛药品。

  2022年12月22日起,太原市小店区的便民核酸采样亭迎来“大变身”。“便民发热诊室”以“政府+企业、医药+服务”的形式,为群众提供诊疗、免费发放退烧药。

  政策调整之后,会带来哪些改变?风险如何防范?如何有效防止医疗资源挤兑,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坚持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从“二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乙类乙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密集召开10余场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对中外媒体提出的问题应答尽答。

  新冠是否导致“白肺”和心肌炎、新冠治疗有没有特效药、“乙类乙管”是否放任不管……坚持公众关心什么就及时回应什么,国家卫生健康委密集组织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接受采访,引导群众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有效纾解疑虑,凝聚社会共识。

  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救治重症患者——

  尽管奥密克戎的重症率与原始毒株、德尔塔相比有所下降,但再低的重症发生率,结合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

  从世界范围来看,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并不是个例现象。我国抗疫实践表明,“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就能一定程度减少重症发生。

  统筹调配医疗资源,扩容医院重症床位,简化重症患者转诊流程……在与新冠病毒的较量中,全国多地医院开始超速运转,医疗资源加大向重症救治倾斜。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18.1万张,较12月13日增加3.1万张,增幅20.67%。全国储备“可转换ICU”床位10.48万张,增幅26.53%。

  收治病人是第一要务,必须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朝阳医院等急诊数量激增,大量患者都要及时进行吸氧处置。泪水,来不及擦干;勇毅,刻印在脸庞。从急诊到ICU,医护人员昼夜奋战,克服身体不适、人手紧张,咬紧牙关坚守阵地。

  强化保障,全力以赴保药品供应——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的增加,用药需求在短时间内激增,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囤药”“抢购”现象,部分品种的退烧药、感冒药一度暂缺。

  尽快研判疫情形势,拿出关键举措,多管齐下,着力保证群众用药需求。

  国家药监局加快新冠临床诊疗急需药品的审评审批,截至12月20日,已附条件批准新冠病毒疫苗5个,另有8个新冠病毒疫苗经有关部门论证同意后纳入紧急使用;批准治疗药物11个、各类检测试剂128个。

  工信部加强统筹调度,抢抓生产,建立重点保供企业白名单,实行药品生产情况日调度机制,打通重点药品稳产增产堵点,加速扩大产能产量。

  进入2022年12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产量迅速提升,日产能达到2.02亿片;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扩产到1.1亿人份;N95口罩日产能超过1.9亿只。

  一根温度计、几粒退烧药、“互助药箱”……全国多地社区居民自发行动起来,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统一思想、提振信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统一思想、科学防控、提振信心,找到杠杆的平衡点,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相信曙光就在前面”。

  坚定信心、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就在11天前,一支由浙江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队伍包机前往欧洲,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从东部沿海到内陆省市,多地外贸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掀起到海外“拓市场、寻商机”的热潮。

  防疫和发展,天平的两端,都重若千钧。

  疫情防控策略在调整的过程中,为有效遏制病毒扩散,一些地方在短时间内出现了生产生活的暂时“停摆”,引起高度关注,各级党委政府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确保社会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面对世纪疫情,中国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掌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的平稳有序。

  坚持系统观念,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

  稳妥有序实施“乙类乙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22年12月28日,在贵州赤水市石堡乡兴农村,医护人员和党员志愿者为村民提供送药上门服务。新华社发(王长育摄)

  2023年1月7日,为期40天的春运将正式启动。对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返乡潮”将是一场严峻考验。

  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2022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调重点抓好农村地区防疫体系运转、药品供应、重症治疗、老人儿童防护等方面工作。

  接连印发“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检测方案等多个指导文件;多地加强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第一道防线;为患者提供开具治疗处方、送药上门、心理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做好相关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计降低重症、减少病亡;在城乡基层应用中药汤剂开展治疗……

  这些天,河北省安平县组建了245支家庭巡诊小分队,覆盖当地230个行政村和15个社区。

  湖北组织开展关爱重点人群“敲门行动”,从2022年12月起,党员干部入户上门,为农村特困供养户等困难群体,解决就医用药问题。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为20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防疫物资“健康爱心包”。

  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扩充发热诊室,畅通渠道,加大药品采购,多地正努力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防线,确保平稳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

  2023年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方案因时因势调整收治策略,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并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法。

  2023年1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新版防控方案倡导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调整了传染源管理方式和检测策略,优化了重点环节防控,并明确在疫情流行期间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优化防控举措,不断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

  2022年12月30日,起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止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线路全长2121公里的白浙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标志着中国装机规模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全面建成。

  连日来,全国不少地方接连开工、竣工一系列重大项目,这是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农业、乡村振兴、养老就业等多项2023年预算资金;多地发放文旅、零售、餐饮等消费券;多措并举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坚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防疫情、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和优化措施正接续落地,为2023年经济发展积蓄动能。

  坚持精准施策,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最优路径——

  对拥有14亿多人的大国来说,平衡好、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并非易事。

  2022年,我国经济在波动中回稳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0万亿元。这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的,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下取得的。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在坚持中赢得战略主动。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冲击,有效扛过病毒最猖獗的艰难时期。在全球人类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提升了6位。

  2022年3月22日,一位老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主府公园新冠疫苗接种点接种疫苗。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同疾病的斗争史。在与病毒对决的“持久战”中,不断提高科学认识,不断走向主动。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

  2023年元旦期间,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多地复工复产速度加快,生活服务业有序恢复。

  眼下,多地城区人流量、车流量明显增加;餐饮堂食陆续恢复,多个商圈客流量增多;热门景点游客量回升,文旅市场显现复苏趋势……烟火气、忙碌劲儿逐渐回升。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大家都在坚忍不拔努力,曙光就在前头。”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3年新年贺词,字字温暖、句句恳切。

  一个人也好,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好,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只要14亿多中国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让我们再加把劲,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

  海报设计:潘红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