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0 19:3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2年11月 | 查看:401次
人物故事:
张兴勇,男,1979年6月生,四川东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钢筋工工长。20多年来张兴勇扎根建筑施工一线,足迹遍布北京、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他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对钢筋的下料、绑扎、焊接等各道工序熟念于心,练就了炉火纯青的钢筋加工技术。他加工的钢筋构件尺寸精准,绑扎焊接到位,细节完美,出自他手的产品基本都是“免检产品”,他参与项目的钢筋工程经常被同行作为学习样板。他热心助人,为企业发展默默奉献,是工友们的良师益友、企业的优秀技术工人。张兴勇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四川好人”、四川工匠等荣誉。
吃苦耐劳 用双手扛起明天
一搭、一勾、一扭……一眨眼的功夫,张兴勇就把两根钢筋捆扎好了。“这是我们的基本动作,我们需要站在搭好的钢筋架上,用左手固定住钢筋,再用扎钩把钢筋绑扎扣死。”张兴勇说,绑扎钢筋相当于是给房子搭建骨架,只有“强身健骨”了,房子的质量和安全才有保障。
劳动强度大,夏天晒脱皮,冬天冻得脚生疮,手掌上的血泡好了又长……提起为何从事这一行,张兴勇的思绪回到了20多年前。
“家境贫寒,想挣钱补贴家用。”张兴勇同村里人一起外出务工。初中文凭,没有技术、没有文化,张兴勇只能到建筑工地做小工。“刚开始,包工头安排我搬钢筋,一两百斤的钢筋两个人抬,一干就是一整天。”几天下来,两个肩膀变得乌青。就这样,他咬着牙默默地熬过了一天又一天。后来,张兴勇听人说捆扎钢筋工资高,他又开始在工作中不断钻研学习,半年后,便成为捆扎钢筋的熟练工。看施工图纸时,张兴勇发现很多不认识的代号,为了弄懂这些代号的含义,他除了向师傅请教,还购买专业书籍自学,每天下班后,在寝室看书成为了他的必修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兴勇理论知识越来越丰富,实战技巧越来越娴熟。
勤学善思 成为钢筋工“省状元”
“看到房子一层层建起来,我心中也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张兴勇喜欢这个行业,肯吃苦,肯钻研。很快,他就对图纸识读、钢筋下料制作、绑扎成型等了如指掌,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技术。
2014年,张兴勇回到家乡,成为四川东亚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钢筋工长、技师。在一次次技能比赛中,磨砺了他的技术,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在工作中,他不断创新,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有效避免了钢筋的浪费。张兴勇所在的班组从事建筑钢筋加工,他采用流水线、专业化作业的方式解决了钢筋加工场地作业面狭小的难题,同时,合理分配工作,让每个人只从事单独的一项工作,这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还能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张兴勇还担任钢筋绑扎的任务,工作重点落在钢筋主筋的准确定位和箍筋的间距控制。在进行钢筋笼加工时,由于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容易造成钢筋笼变形,为克服这一难题,张兴勇带领班组使用“F”型钢筋来加强支撑,便于运输吊装完成后直接拆除,采用焊接十字支撑筋的方式,免去了对钢筋造成损伤,有效地避免了钢筋的浪费。
传承技能 培养更多的技术能手
一直以来,张兴勇追求精益求精,加工的钢筋构件尺寸精准,绑扎焊接到位,细节完美,达到了“免检产品”标准,他参与项目的钢筋工程经常被其他项目部组织集体参观学习。
“一人行,不算行,团队行那才叫行!”这是张兴勇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他善于团结同事,把工友当兄弟,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他乐于奉献,将自己所学向工友倾囊相授;他担当作为,把项目部当家,与工友们一道起早贪黑,勤奋劳作……
如今的张兴勇,成为了年轻钢筋工的“带头大哥”,向他们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师傅毫无保留地将技术全部传授给我,帮我们分析工程难点,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减少差错,他是我们的好师傅、好工友,也是一名好钢筋工”张兴勇的徒弟说。张兴勇带的10余名组员,都从钢筋班里的“小白”变成了“好手”,人人会识图,人人都是技术骨干。(责任编辑:高晟寒 朱鸿瑜)
来源:四川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