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3 20:10 | 来源:天津文明网 2022/07/29 | 查看:374次
刘典忠,男,197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驻津央企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经理、党委副书记。驻藏8年,他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用奋斗为民造福,用坚守诠释家国情怀,在巍巍高原铸就了精神高地。刘典忠先后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西藏工匠”“天津市劳动模范”、中国电建“十大杰出青年”“优秀项目经理”等荣誉称号。
“用我的技术,为藏区同胞做点事,我高兴。”26年前的1996年,刘典忠初次进藏,建设日喀则满拉水库,就在心底埋下了这个朴素的愿望,也与西藏开始结下了浓得化不开的情缘。
这里是世界屋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极高极寒,条件艰苦;这里也是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核心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这里是雪域高原,地球上的一方净土,皑皑冰川,生态脆弱;这里也有着丰富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维系着中国、东南亚和南亚诸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水安全、食物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120万平方千米的西藏自治区,是党中央情之所系、心之所牵的地方;也是刘典忠坚守8年,以匠心践行初心,洒满拼搏汗水的热土。
怀持匠心,执着专注。2014年,刘典忠带领团队在西藏甲玛铜矿尾矿库坝下,建成119米深的防渗墙,“清污分流”零排放,为下游的环境安全筑起“生态屏障”。
4100米高海拔施工,气候恶劣,地层复杂,对防渗墙的建造要求极为严苛。如果墙体质量有问题,尾矿库有害成分外渗,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以技术为生命、以质量为追求。刘典忠带领团队展开多项攻关。防渗墙槽段传统采用的“接头管法”,在高原使用时,受海拔影响,管体拔出时极易被提前凝结的混凝土卡住,施工一度受阻。
他扎在现场,没日没夜,反复试验,全面掌握了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复杂关系,同时对接头管连接形式作出改进,一举解决了起拔卡管施工受阻的难题。他持续深入钻研,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调整,增加黏土比例,降低水泥用量,节能绿色,使其更有利于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墙体质量也更为优异。
多项创新,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仅仅7个月,工程全面完工,减少水泥使用382万元,防渗墙防渗性能优异,为西藏人民交出了生态环保的“标杆工程”。
“择一事终一生”,他的执着和专注,催生着充满匠思匠智的无穷创新,让他成为行业内独当一面的专家型人才。
熔铸匠魂,精益求精。“天太冷,风太硬,昼夜温差大,低温时段长,这些全都是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的‘克星’,怎么办?”
2015年初,他刚来到山南市雅砻水库工程,就遇到“拦路虎”。这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水利项目,能否按期完工供水,影响着下游数万群众的“水缸子”和“米袋子”。
工匠的灵魂,永远是心系人民。他翻阅大量资料,多次生产性试验,通过制造凹谷地形、改变虚铺厚度、调整碾压吨位多项创新,他和团队成功利用温度场效应,营造出适合施工质量的低风速聚温环境。
创新为工程插上翅膀。得益于此技术,雅砻水库提前12个月保质保量完工。48个单元工程100%合格,73.5米高的大坝无一处渗漏。项目部于201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
“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催动着永不停步的创新。拌合站余热再利用系统、冻土开挖聚能弹等新技术接踵而出,让他的施工经验,逐渐臻于化境。
践行匠行,追求卓越。“上游围堰填筑开始!”8个月的坚守,刘典忠的付出效果明显。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在建水利工程——西藏帕古水库,工程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
多年的高原施工,让他疲惫的身体不堪重负。3年前体检时,他被查出15项指标超标。家人同事劝他休息,他权当耳旁风。
“高原需要我。”来到海拔4600多米的帕古,他依然扑在现场。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他尤其重视。施工期间,严格洒水降尘,覆网植草。精心处理造孔产生的废浆,沉淀回收,晾晒堆放,避免污染河流。“研究新技术,最终的目的,是要造福人,造福环境。”追求卓越的匠心背后,还深藏着一颗教学传承的心。在他身边,总是汇聚着一群年轻员工,他事无巨细,反复讲解,对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
“如果我在前面有危险,你们就不要再走了”“我必须冲锋在前,我是党员”“即使再选一次,我还是要来”……这些话语,对年轻一代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信念坚定,心里踏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雪域高原坚守奉献成长成才。
推荐单位:住建委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