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1 16:40 | 来源:广州文明网 2022-04-08 | 查看:726次
雕龙栩栩,守心不易。从初入行到工艺精湛,他在摸索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精益求精的张伟潮,凭借精心设计的龙头,将广州传统龙舟文化带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好人简介
张伟潮,青年龙头雕刻师,是广州为数不多的手工龙头制作者之一。为了传承龙舟文化,2009年,张伟潮辞掉职校导师的工作,创业制作龙舟相关产品。2017年底,他将工作室搬进黄埔世贤张公祠东衬祠青钱别墅,命名为潮汇龙船创艺工作室。在这里,他制作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龙头作品。
潜心传承龙舟文化,2019年,张伟潮登上黄埔区宣传片《黄埔之约》。2021年端午节,张伟潮参加中央电视台《端午好时节》节目,让全国人民了解广州的端午传统文化。张伟潮被评为2021年8月“广州好人”。
张伟潮
辞去教职工作,潜心锤炼雕刻技艺
在广州,龙船竞渡传统已有千年历史。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保护和传承龙舟文化的主力,让这一文化不断延绵传承。张伟潮就是其中一员。
沿着黄埔下沙鱼塘拐进一条小巷,来到古色古香的世贤张公祠,这里就是张伟潮的雕刻工作室。厅内架设着新做好的龙头模型,龙头双眼圆睁,须髯飘逸。庭院里,摆放着凿子、锉子、刻刀等数百种木刻工具。
“记忆中,每逢端午节,我们村都要举办赛龙舟,一条小船、一支队伍、一股齐心协力的干劲深深感染了我。父亲曾经是一名龙头制作工匠,我也很喜欢雕刻。”张伟潮介绍,10岁左右,他就做出了第一个龙舟模型。到了初三,他的雕工技艺越发成熟。这时,开始有人上门找他购买龙舟模型。
2010年端午节前一个月,他接到一张棘手的订单——海珠区仑头村急需3个新龙头。一个月时间要赶制3个龙头,张伟潮心里没底。“龙头是一条村的重要标志,他们信任我,我无论如何都要做出来。”张伟潮一头扎在家中日夜赶工,最终用半个多月时间交出3个精美龙头。张伟潮回忆,当时消息传开,很多人闻讯赶来围观,“他们都很惊讶,做龙舟模型的我竟然真的做出了3个龙头。”
此后,张伟潮成了声名远播的行业新星,订单纷至沓来。张伟潮雕刻的龙头有多受欢迎?“在学校时,制作龙舟赚到的钱已经能满足我上学的费用了。”张伟潮回答。2009年,教职工作和雕刻事业难以兼顾,他决定辞职创业,潜心锤炼雕刻技艺。同年,他正式成立个人工作室,全心全意进入龙舟雕刻行业。
张伟潮(右)指导徒弟制作龙舟模型。
融入历史元素,共享龙舟文化韵味
龙头和龙尾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常年放在祠堂供奉,端午前才会“请”出来放到龙舟上。张伟潮认为,龙头龙尾的细节透露的是村里的文化,传承的是村子的历史。不同地方的文化不同,龙头的用途不同,其配色、设计也有很大的区别。“像东莞地区,龙头会偏大,粗线条;而广州这边,龙头比较小。竞技用的龙头,更加威风;巡游的龙头则会偏温和,隐约透出笑意。”
“以前没有专业的师傅做龙头,只能在自己村或附近找木工好手。当时注重传统文化,做龙头都会融入村子的历史文化元素,大小、设计风格各不相同。细节里都是故事,这些才是龙头的文化韵味,但大都慢慢流失了。”张伟潮不想亦步亦趋做复制品,而是希望致力于结合本土文化,精心设计独一无二的龙头,重现龙头神韵。
每次收到订单,张伟潮会用很长的时间调研、设计,与当地的村民沟通。“一个龙头能用百八十年,对一个村子来说,做龙头是件很隆重的事。一件有故事的物件,是否会更加珍贵?大家使用起来是否会更加珍惜,更希望流传给下一代?我们做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张伟潮说。目前,张伟潮的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已经成功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碑好、手艺好,来找张伟潮制作龙头龙尾的人络绎不绝。这两年,他的订单排得满满当当。
组建龙舟队伍
传统文化焕发精彩
传承和传播龙舟文化,不能仅靠一个人埋头雕龙头,还要带动身边每一个人参与。2006年,热爱龙舟文化的张伟潮通过网络集合了一批龙舟文化爱好者,建立聊天群交流。2010年,他和龙舟爱好者成立了龙舟文化保育组织。随着热爱龙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2013年,该组织发展成为广州首个官方认证的民间龙船组织,并更名为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
促进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龙舟队,吸引了无数喜欢龙舟的业余选手参与,体验龙舟竞赛的魅力。张伟潮表示,现在划龙舟不再只是村与村之间的交流活动,以公司、高校为单位的龙舟队层出不穷。在张伟潮的带领下,促进会的龙舟队从2010年开始陆续参加一些小型龙舟赛。
挖掘老龙故事
传授新徒守护非遗
除了制作龙头,张伟潮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收集老龙头,发掘老龙头背后的故事。“我们一直研究这方面的故事和不同村落的历史,将文化内涵融入每一个龙头,让龙头成为一个村的代表。”
“我们村里有一个有60多年历史的龙头,它是老一辈工匠制作的。虽然这个老龙头的制作技艺称不上很精湛,但我觉得它代表着我们的传承精神。”近年,张伟潮陆续收了几个徒弟,有的是本地玩龙舟的人,有的是从外地过来学艺的。“非遗传承人是进行文化保育的重要措施。”张伟潮称,以往不少传统手艺流失,是因为工艺大师吝于传授手艺,怕徒弟学成后另起炉灶。但有了非遗传承人的官方认证,既是对手艺人的保护,也令手艺人有责任和义务招收徒弟,传授技艺。“徒弟教得好,师傅也添光。”传道授业中,张伟潮从来都是毫无保留。
创新不止于制作技艺,也在于传播方式。近年,张伟潮通过直播方式,向网友讲解龙头龙尾雕刻技艺。“没有创新,端午节龙舟就没有展示平台。”张伟潮说,这两年难觅“龙船景”,他和徒弟带着各类龙舟产品参加各大公园和商场的龙舟展示活动,积极推广龙舟文化。(信息时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