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火救援再次展现中国人应对危机的强大凝聚力 深度关注丨英雄之歌(2图)

发布时间:2022-08-31 21:49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2-08-28 06:00 | 查看:2970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 柴雅欣

重庆山火被扑灭后,武警官兵撤离,当地群众夹道欢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月26日,在重庆市北碚区歇马街道,“摩托大军”志愿者运送物资和人员上山。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一边是飞舞的火龙,一边是不垮的人墙——2022年重庆的夏天,注定会定格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极端高温天气下,连日来,重庆多处山火肆虐,险象环生。一场山火救援的行动,点燃了川渝人的英雄气,直播着中国人的精气神,让世界记住了这样的画面:消防战士在扑火间隙拿着半块面包疲惫入睡,机车少年逆风而上接力运送物资,志愿者的头灯组成曲折蜿蜒的“星光长城”……

  8月26日清晨,重庆北碚。奋战数夜的英雄们在缙云山顶伴着初升的朝阳,欢呼胜利、高唱国歌。这一刻,是重庆的胜利,更是中国的胜利。

  “那个场面真的很壮观,感觉全重庆会骑摩托车的都来了!”“没想到我的爱车还能立大功,一辈子都难忘!”

  一瓶水喝下几口,剩下的从头顶一浇而下……“00后”重庆小伙儿“龙娃子”两天两夜骑摩托运物资,为保清醒往头上浇水的视频感动了许多人。

  在他身后,是一支浩浩汤汤的“摩托大军”。山城山势险峻,骑摩托车几乎是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上山的唯一办法。得知一线有需要,数以千计的摩托骑手从四面八方出发,顶着40多度的高温,自发汇聚到山火救援一线。

  缙云山半山腰,灭火物资转运点,一罐罐灭火器、一台台油锯、一瓶瓶水被塞进小维背上的竹背篓里,一次装六十多斤重。装好物资后,小维轰足摩托车油门,冲上陡坡,身后扬起阵阵尘土。从太阳升起到落下,在陡又窄的山路上,小维记不清一天要来来回回跑多少趟。

  小维今年24岁,是摩托车业余玩家。8月22日晚,他在朋友组建的志愿者群里看到召集车手的消息,凌晨之际和5个朋友骑上各自的越野摩托车,赶到北碚区歇马街道。

  小维告诉记者,一同前往的,有专业的越野摩托,有家用踏板车,还有外卖骑手骑车过来。“那个场面真的很壮观,感觉全重庆会骑摩托车的都来了!”

  “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想喝珍珠奶茶不加珍珠,三分糖,加冰冰!”网络上,一段“重庆救火女骑士说想喝奶茶”的视频,让人们认识了一位头戴红色蝴蝶结头盔的女骑士。

  她叫吴朴慧,参与山火救援的第一天,她是骑踏板车过来的,而车子在当天就光荣“负伤”。

  山路陡滑的程度远超她的预想。“我们先要从山脚下的物资点,把物资运送到半山腰的转运点。从转运点到灭火一线还有一段路,是更窄更陡的山路,必须交给有丰富经验的摩托车手,用爬坡能力更强的越野摩托车接力运送。”

  第一趟上山,出于安全考虑,吴朴慧只装了两件灭火器,送到了挖隔离带的地方。“身处其中,才更明白山火救援之难。”吴朴慧说,本来天就热,再加上骑摩托、背重物,体感温度绝对不止40多度,身体感觉在冒火。风一吹,皮肤、眼睛都被刺得火辣辣疼。而她的踏板车也没能经受住恶劣的环境——皮带断了。

  第二天,吴朴慧又回家骑来一辆越野摩托车。湿毛巾裹住脖子降温,白口罩捂住口鼻挡灰,这个“95后”重庆妹子主动承担起从转运点到山火一线“难上加难”的运送工作。

  热了,就用冰水浇头;累了,就靠在摩托车扶手上歇一会儿;摔了,众人马上过来扶起来,又继续往前冲……不少骑手几乎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第二天晚上11点回家休息了3个多小时,收到信息说璧山区七塘镇那边需要车手后,我们立马就又出发了。”

  “这山上路太陡,全靠这些娃儿在冲”“这些娃儿立大功了”“这是中国青年,是真正的‘骑士精神’!”……摩托大军里,“90后”是主力,“00后”不乏身影。吴朴慧说:“没想到我的‘爱车’还能立大功,一辈子都难忘!”

  “大伙儿都很珍视‘油锯手’这个称号,它让一群满腔热血的人,面对这场山火有了一个确切的位置”

  攀峭壁、越茂林、穿杂草,一条人工隔离带在青山流云间蜿蜒穿梭,把缙云山上漫天的烟火切割开来、甩在身后。

  将易燃的大树、灌木、杂草清除,形成一条数十米宽的空地,让山火到此止步,不再蔓延——争分夺秒,与山火赛跑,在救援中,抢挖隔离带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条在3天之内抢挖的隔离带,为扑灭山火立下汗马功劳。

  “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要一起下来,一个都不能少!现在开始报数!”“一”“二”“三”“四”……8月23日23时30分,黑乎乎的缙云山下,一支75人的油锯手志愿者队伍火速集结。

  队伍召集人寇成斌是一位退役军人。当晚22时35分,得知一线急缺油锯手,他立即在微信群呼朋唤友。不到一小时,75位志愿者到位,有退役军人、高校教师、企业主、公务员、自由职业者,有北碚的、兄弟区县的,有四川的、湖北的、浙江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了。

  “发出动员后,报名电话就没停过,来自各方的物资捐赠纷至沓来,手机直接开启爆炸模式。”寇成斌说,虽然三十多个小时没合眼,但来自爱的电话必须接,接到手机发烫,接到没电了充起再接,接到嗓子哑了,一天一夜接了三千多个电话,还有几百个在不方便时和没信号时没接到。

  张鹏,1997年出生,重庆人,曾从事消防工作,会使用和修理油锯机,是第一批赶到现场抢挖隔离带的油锯队员。太阳炙烤的粉土达五公分厚,松土悬石摇摇欲坠,他们背着物资,手脚并用,登山锯树。队内成员并不清楚彼此的名字、职业,但大家心齐而志坚。

  “大伙儿都很珍视‘油锯手’这个称号,它让一群满腔热血的人,面对这场山火有了一个确切的位置。那就是和所有人一起,站在大火的对立面,在与它的赛跑中,阻挡它的推进。”张鹏说,他和队友们连续战斗30多个小时没合眼,自己也记不清锯了多少棵树,挖了多少米的隔离带。

  炙热下的高负荷劳作,令人心跳加速,恶心反胃。连轴的运转,让油锯机也开始变得发烫,尽管戴着手套,不少人还是被烫得伤痕累累。现场嘈杂,沟通基本靠吼,一天下来,大家嗓子都沙哑了。

  “干的时候,没别的想法,就想竭尽全力帮着灭火。”郭元春,“80后”,重庆大足人,专业的油锯从业人员。他和59岁的父亲老郭驱车五六十公里,从九龙坡赶赴缙云山,主动参与山火阻击。

  几天前,重庆巴南突发山火,他俩第一时间主动请缨,电话打过去,前线说“上山的人已经很多了”;缙云山突发山火后,他俩“长了个心眼”:“我们是专业的,会修机器,擅长砍树”,前线呼唤“赶快过来”。

  开辟隔离带主要依靠挖掘机和油锯机。缙云山一些点位地势陡峭,挖掘机进不去,业余的油锯手搞不定,郭元春和父亲作为专业人士,主动承担了这部分艰苦而危险的工作。一根安全绳,把他们吊在悬崖边上,在高空中操作油锯机,吃力而熟练地锯树作业。这样的场景令人称奇。

  面对夸赞,郭元春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武警官兵和消防战士,他们冲在最前线,我们算不了什么。”

  成长,像是在瞬间发生的事情。一位年轻的油锯手,将他参与过的所有群里和“油锯手”三个字相关的消息检索出来,打印、裁剪,拼贴在一起,计划弄成一幅画,装裱起来,挂在家里。

  他说,我不记得把我送下山的小伙,递我矿泉水的小妹长什么样,而他们,可能也不记得我长什么样。可是,就算过了十年二十年,我们这些人,应该都还会记得,2022年的8月,重庆缙云山上燃起的那一场山火,以及在那次山火中,做过了些什么的自己。

  “我朋友报名的时候名额都满了,她跟我说,重庆人怎么连捡垃圾都内卷啦!”

  重庆是一座山城,山与人紧紧相连。危机面前,山城人民牢牢拧成了一股绳。山上山下,许多市民加入志愿者行列;前方后方,大家众志成城,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8月21日凌晨4时,接到灭火支援通知,半小时后,83名机关和社区干部集结到位,其中包括55名“娘子军”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北碚区朝阳街道,“朝阳大妈”志愿者将灭火后勤工作安排得妥妥帖帖。

  今年65岁的黄蓉,是一位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她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连续3天参与后勤物资保障工作。“我爬不上山,但在山下分发物资点儿问题没得!”

  一处志愿者召集现场,人们纷纷举手报名,高喊“我是党员!”“我当过兵!”“我参加过08年抗震救灾!”唯恐“落选”。

  宝妈们背着婴儿出门,帮忙运送物资,让她们回去,她们就是不肯:“山城是家,要守好她。”

  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奶奶,半夜摸起来和家人一起烧柴火,为消防战士熬粥。

  一家重庆餐厅的老板娘,为前线准备了2600份爱心盒饭,她嘱咐员工:“肉多装点,黄豆少装一点。”

  ……

  8月25日晚,缙云山山火救援进入“决战”。凌晨3时许,女骑士代兰兰在山上看到这一幕——

  “山路上全都是人,志愿者们一个挨一个,不停地往上挪,不停地传送东西。上山一条道,下山一条道,一上一下默契行进着,就像一条传送带。”

  从夜空俯瞰:志愿者头灯常亮,闪烁着点点蓝光,汇成一条蜿蜒的“星光丝带”,筑成一座坚牢的“防火长城”。

  8月26日,山火得到控制,大批市民报名参加志愿者,到山上清理垃圾。“我朋友报名的时候名额都满了,她跟我说,重庆人怎么连捡垃圾都‘内卷’啦!”代兰兰说。

  当天下午,云南森林消防总队圆满完成任务、安全下山,市民挥着国旗、举着横幅欢送。不断有群众向消防官兵的车里扔好吃的好喝的,战士们摆手拒绝,却难挡热情,甚至不开车门都“走不了”。

  有评论说:“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场景再次上演:从天而降的勇士缚住火龙后正要离开,重庆当地的百姓堵在车前,用强行投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小情绪。”

  “我们此次来重庆参加灭火作战任务,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摩托车上山,第一次在火场上吃到了冰棍儿。这些都是重庆人民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的一个缩影。”云南森林消防总队干部柏战说。

  “通过参与山火救援,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执行力以及政府的强大号召力和调度能力”

  在持续的极端高温和干旱环境下,扑灭山火面临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但从第一起山火爆发到各处山火全部扑灭,只用了不到10天。

  2019至2020年,持续数月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震惊世界。大火导致至少27人死亡,专家估计约10亿只野生动物葬身火海。面对大火,澳大利亚政府表现出相当的无力感和缺少作为。在新南威尔士州林火烧得正猛的时候,时任总理莫里森却到夏威夷度假了。根据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林火等自然灾害,主要责任人是州和领地政府。此外,澳大利亚军队也不直接参与灭火,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配备专业装备,所以没有资质。

  “国外山火发生频繁,一旦发生就封山,有时甚至可以烧几个月。”出生于美国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外籍副教授Francis Stonier在微博写道:“通过参与这次的北碚山火救援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执行力以及政府的强大号召力和调度能力。”

  在扑灭山火的行动中,冲在一线的是消防员、武警官兵、解放军、医护人员;他们身后,是志愿者和重庆市民自发组成的坚实后盾。在肆虐的山火面前,山城人民展现出了一幅前线冲火线、后线奔前线、前线后线皆战线的生动画面。

  “此次救援,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生动诠释。”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向艳宏说,高效救火凝聚着全国的托举之力,国家应急管理部调度甘肃、云南、四川等地森林消防官兵赶赴现场支援,调配挖掘机、消防车、洒水车、水泵等设备200余台,出动直升机70余架次,体现了强大的调度能力;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森林大火中,人们看到的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推诿扯皮,以及消防力量的消极怠工。

  重庆的城市精神,在山火大考中熠熠发光。不少人感慨:“川渝人是有些英雄气在身上的”“这座城气节铮铮”“这座城市的人味是独一无二的,市井烟火,人间温暖,英雄侠义”。向艳宏说,自古以来,重庆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团结的城市、乐观的城市。从钓鱼城军民忠勇卫国、坚韧卓绝,到抗战时重庆救亡图存、共赴国难,再到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重庆人民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跨过各种艰难困苦,忠诚勇敢、坚韧顽强是刻进重庆人骨子里的基因和品质。

  一场灾难救援,让“家国”这个看似宏大的字眼,显得如此真实而亲切。那里根本没有路,那处原本没有灯,是消防勇士们无畏的脚步,是无数志愿者常亮的头灯,是重庆儿女坚定的身影,共同铸起“防火长城”!为运送物资,一位重庆小伙把送外卖的摩托车骑到报废,上山的油钱还是借的,即便如此,他依旧逆行救灾36小时。他说:“中国是我们的母亲,重庆是我的家!我的家着火了,我不可能看着不管。”


重庆山火中的动人故事

  1.有志愿者打算带两箱矿泉水,结果到了发现大家都是这么想的,现场的矿泉水堆成小山。

  2.前线人员说上面太热了,矿泉水都烫,就有重庆市民想办法送上去三箱老冰棍和大冰砖。久经火场的消防队员也被震惊到。

  3.一位开餐饮的女老板给灭火救援队的小伙子们送饭,在厨房不断吆喝“肉多装点,肉多装点”。

  4.志愿者中有一位西南大学的美籍副教授,他说他会用油锯,有经验,看到召唤就来了,和大家一起组装了50台油锯送上山。他说,重庆也是他的家。

  5.一位“00后”摩托车志愿者3天4夜只睡了16个小时,当被夸“重庆崽儿特别棒”时,他说,“这句话就像给我打了鸡血一样。”

  6.志愿者特别多,需要运的物资有限,他们争先恐后地像小学生一样大喊“选我选我!”“我来,我是党员!”“我当过兵”“我08年救过灾”“我是老师……”

  7.一位68岁的林长,衣服刮烂了几身,黢黑着脸到家后,总是匆匆刨两口饭又返回山里。他的妻子一直在救援点等他。

  8.休息期间,与山火搏斗了十几个小时的救援人员和衣而卧,倒头就睡。有人睡在滚烫的地面上,有人睡在山林中。有人吃着面包就睡着了。

  9.云南消防官兵完成任务要离开时,被重庆老百姓围住车,大喊“开门、开门、不开门走不脱了”。大家从车窗缝隙中扔各种土特产给他们。网友:没端火锅是最后的克制。

  10.“开春一起去种树吧!”大火扑灭后,志愿者们继续上山清理垃圾,为植树做准备。青山重现,指日可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