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14 00:04 |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2010-12-02 08:46:27 | 查看:1710次
清瘦的脸庞,如电的目光——11月26日,河北某训练基地,北京军区驻冀某集团军工兵团团长江汉刚正在观摩基层连队训练课目。寒风阵阵,江汉刚声音洪亮,步履矫健,让人丝毫感觉不出他竟是位患胃癌的病人。
记者眼中的江汉刚刚毅、坚韧,这也成为他那传奇般经历的生动注脚。
2008年4月至12月,作为中国第七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工兵分队队长,江汉刚以顽强的毅力忍住病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维和任务。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罗伊女士称赞中国工兵分队:“你们的素质堪称维和部队的典范,你们的出色工作让我们感动,你们的国家会因为你们的优异表现而感到骄傲。”
困难压不倒——“困难大,我们的责任更大,一定要想方设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因为,我们是中国工兵。”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大陆西部。14年内战之后,重建任务异常艰巨。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江汉刚带领274名维和工兵到达任务区后,还是感受到了挑战:这里森林密布,疾病流行,旱季气温近50摄氏度,雨季道路泥泞不堪。做好后勤补给道路日常维护保障工作,完成桥梁架设、机场修复等紧急任务,困难重重。但江汉刚为官兵们打气:“困难大,我们的责任更大,一定要想方设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因为,我们是中国工兵。”
2008年5月9日,联利团(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特派团)下达了绥塔公路升级改造任务。当时,利比里亚已进入雨季,施工条件极为困难。第一天,工兵分队推进3公里,谁知下午一场大雨就将新修道路全部冲毁;第二天,官兵们好不容易把道路填平、压实,结果又被冲毁。
怎么办?看着疲惫又有些焦躁的战士们,江汉刚认识到,只靠蛮干不行,必须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
江汉刚成立了一个课题攻关小组。白天,他带人四处采集土样,分析对比泥土特性差异;晚上,和大家一起研究气候特点,修补方案。很快,解决方案产生了:排水清淤、砂石回填、加高路拱、通风采光、深挖边沟。按此方法,他们提前6天高标准完成升级道路改造任务。该方法被大家风趣地称为“江氏筑路法”,在当地迅速推广。联利团工兵处处长萨克上校评价说:“中国工兵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雨季道路施工难题。”
在利比里亚驻有40多个国家的维和部队,是各国军人“比拼”的大擂台。江汉刚常和战友们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们要努力做好;别人做不到的,我们要努力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中国维和军人的“品牌”。
2008年11月,中国工兵分队受领了修复绥德鲁机场1400米土质跑道任务。官兵们昼夜苦干,进度很快。一天,联利团工程师艾里到工地用仪器检查后,称赞质量不错。可江汉刚再三查看后,要求中队长石绍波返工。
“跑道已修了一半,各项指标也都符合要求。”石绍波不解。
“你们选择的砂土比例不对,砂子太少、土太多,看上去挺平整,一到雨季,固定翼飞机就不能起降。”江汉刚抓起一把回填土,在手里用劲儿捻着,“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中国质量!”
随后,江汉刚带领官兵在方圆数十公里内搜寻砂石含量大的土,重新铺垫压实。验收时,艾里握着江汉刚的手说:“你们的标准是一流的,你们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更是一流的。”
2008年11月底,距离第七批维和工兵回国只有20多天了,不少官兵沉浸在回国的期盼中。恰在此时,他们接到了当地政府修复“Gee”河上一座毁坏桥梁的请求。该桥梁是利比里亚向南方运送重建物资的通道,当地政府曾几次希望有关方面帮助修复,但由于施工环境复杂,始终未能如愿。这个工程该不该接呢?接吧,架桥风险很大;不接,就意味着中国工兵没这个能力。江汉刚最后决定:以最快速度、最高质量修复该桥。
江汉刚和战友们每天早上5时多就开工,冒着近50摄氏度的高温,靠着肩扛手抬,奋战15天,一座利比里亚国内最长的单层双排钢结构贝雷桥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工兵团驻地在河北,架桥所用钢构件也由联合国采购自河北,江汉刚给这座承载着中国军人和平梦想的桥梁,起了个响亮的中文名字——冀河大桥。
凭着对祖国荣誉高度负责的态度,维和期间,中国工兵分队共升级改造道路118公里,抢修维护道路332公里,架设中小型桥梁5座,将“中国品牌”、“中国速度”深深刻在利比里亚人民心中。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女士称赞江汉刚:“在您的带领下,第七批维和工兵分队克服种种困难,为利比里亚重建作出了杰出贡献。”
危险挡不住——“大家不能分散,摸黑去求援更不安全,我应以身作则,走在前面。”
利比里亚原始森林茂密,蛇蝎毒虫出没无常,还随时可能遭到反政府武装分子袭击;雨季大雨说来就来,凶猛异常,施工环境险象环生。作为工兵分队最高领导,江汉刚不仅要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速度,更要保证战友的安全。
初到利比里亚,江汉刚就接到来自埃塞俄比亚维和部队的通报:他们帮中国工兵分队看守机械时,突然冒出一股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形势危急。他第一时间赶到施工点,斩钉截铁地表示,坚决排除安全隐患。
再三思考后,江汉刚决定添置照明器材,增加警戒设备,夜间安排潜伏哨。维修4个高架岗楼,增设36个防御工事,加装15处照明设施,清理围墙外20米宽的杂草形成警戒隔离带。这样,即使黑夜,营区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也能一览无余,安全系数大增。
当地气候、地形、交通等情况极为复杂,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无论遇到什么危险,江汉刚总是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冲锋在前,千方百计保护战友的安全。
2008年11月的一个夜晚,江汉刚带着4名战士到埃塞俄比亚营区接给水车。没想到,在返回的路上,车陷进了淤泥里。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原始森林;手机、电台都没有信号,天还下着大雨,要脱险,只能徒步到附近求援。
“我们只带了一支步枪。为保证团长安全,有人提出把枪留给他,和一名战士一起看车,另外3人去求援。团长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战士陈国锋回忆,“团长当时说,大家不能分散,摸黑去求援更不安全,我应以身作则,走在前面。”最后,江汉刚拿着应急灯,冒着大雨在前面探路,一行人艰难跋涉了3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救援点。
繁重的任务,考验着每一名维和工兵,更考验着江汉刚。2008年11月,修复绥德鲁机场、架设冀河大桥、道路抢修维护三项任务同时展开。江汉刚一面带着战士现场勘察制定方案,一面往返奔波于3个施工点之间,有时在大雨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一次他竟晕倒在施工现场。冀河大桥竣工前夕,利比里亚公共事务部副部长约翰来到施工点,看到江汉刚和战士们一起在大雨中施工,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江汉刚的带领下,维和期间,工兵分队以高昂的斗志完成了2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联利团司令阿拉姆中将致信江汉刚:“你获得了联利团所有成员的尊敬。”
病魔摧不垮——“人不能选择疾病,但可以选择对待疾病的态度。我就不信打不赢对抗病魔这场战争。”
江汉刚当时知道自己病了,但没想到会病得这么重。
进驻利比里亚任务区后,江汉刚带领战士夜以继日地完成了轮换交接、营区整治等准备工作。过度劳累之后,他上腹部开始疼痛。由于出国前体检时身体没有异样,他认为是水土不服,并未在意。
后来疼痛越来越厉害了。但为了避免大家担心,他仍像没事人一样,疼了就偷偷吃止疼片,甚至还把装止疼片药瓶的标签撕掉。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止疼片、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药物被他足足吃了一挎包,病情非但不见任何减轻,反而越来越重。
随队军医柏立建感到了问题的严重,由于任务区医院条件差,便建议他到600公里外的三级医院去检查。江汉刚想了想,拒绝了,他说:我只是胃病,没什么大事。其实,江汉刚真实的想法是:“无论如何,不能动摇军心,更不能当‘逃兵’。”
江汉刚继续与病魔抗争。2008年11月,工兵分队维和任务进入攻坚阶段后,他吃住在施工点,饭量越来越小,最后只能喝点青菜汤,人瘦了一大圈,腰带紧了3个扣。胃部疼得实在受不了时,他就背过身,用手摁,用拳头顶。
“一段时间不见,我看到他眼窝深陷了许多,便想给他检查检查。当我撩开他的上衣时,一下子就愣住了。他肚子上紧紧勒着一条擦车布做的带子,还有几条红红的勒痕。”柏立建当时流泪了,求着他去三级医院看。但江汉刚疲惫地摇摇头:“我真走不开,挺一挺回国后再说吧。”
完成维和任务后回国检查,江汉刚被确诊为胃癌晚期,60%的胃被切除。主刀医生给他做完手术后,惊讶地说:“像这样胃部大面积溃烂的人,竟然硬撑了8个月,真难以想象他是怎么挺过来的。江汉刚真是个钢人!”
但江汉刚一直十分乐观。他几次半开玩笑地安慰大家:“我的胃大,切除一点算不了啥。人不能选择疾病,但可以选择对待疾病的态度。我就不信打不赢对抗病魔这场战争。”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在各方关心下,江汉刚的手术很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疗,各项指标也渐渐恢复了正常。出院后,江汉刚很快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部队工作中。工兵团参加的中蒙维和联合训练、国庆安保、阅兵村工程保障等各项任务都圆满完成。(作者:记者 胡博理)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