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8 10:56 | 来源:新华网 2022 08/15 10:19:43 | 查看:6088次
“雷锋叔叔”,是几代中国少年儿童心中最温暖的偶像。走进抚顺的雷锋学院和雷锋纪念馆,一张张黑白老照片留下了雷锋和孩子们的合影,定格了一个个温暖的瞬间。照片中,雷锋和孩子们笑得是那么开心、灿烂,洋溢着那个火红年代的幸福与纯朴。
雷锋于1960年10月10日受聘为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校外辅导员。干一行、爱一行,雷锋是一名优秀的校外辅导员,经常到学校看望孩子们,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合影。
照片中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他们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雷锋故事?在雷锋牺牲60周年之际,记者找到了照片中的三个“孩子”,听他们讲“我和雷锋叔叔照相”背后的暖心故事。
2022年8月5日,孙桂琴(中)、刘文革(左)、韩颂东(右)在抚顺雷锋小学合影留念。记者杨青摄
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已是古稀老人。时光飞逝,雷锋的模样永远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雷锋的教诲成了他们永恒的美好回忆。
从下乡干活不怕吃苦,到缝补袜子勤俭节约……和雷锋相处的日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种子。离开雷锋的日子,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工作和生活中。
雷锋和孩子们合影的背后,是一名深深热爱着祖国和人民的士兵的纯真情感。60多年过去,当我们再看到这些照片时,仍然能被其中的温暖、质朴与幸福所打动、感染。这也许就是雷锋精神的魅力。
8月2日,孙桂琴在家中翻看相册。记者潘昱龙摄
孙桂琴:雷锋为我系上红领巾
2700余场——孙桂琴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几乎踏遍了祖国每一个角落,向人们讲述雷锋事迹。从北部边陲到西沙群岛,从西部边疆到东部海岛,从山村打工子弟小学到北京大学……即使疫情期间,她仍然坚持在线上与大家分享那些动人故事。
这些故事,源自一张照片、一条红领巾。
1962年4月,正在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读书的孙桂琴接到老师通知:“今天可以到校阅览室读书。”这一刻,孙桂琴已期盼许久。
“那时,学校刚建了一间阅览室,因空间有限,同学们只能轮流去。我当时非常高兴,但并不知道雷锋也要来。”到了阅览室,她找了一本讲述黄继光战斗故事的小人书翻看,刚坐下不久,担任校外辅导员的雷锋就走进了阅览室。
看到雷锋,同学们立刻跑过去把他围了起来。“雷锋问我们在干什么,我们齐声回答读故事。”孙桂琴说,雷锋就带大家一起读故事,他给学生们讲了毛主席热爱劳动、刻苦学习的故事。更令她高兴的是,那天她和同学们跟雷锋叔叔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960年,雷锋和建设街小学的孩子们一起读书,左三是孙桂琴。(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提供)
1960年10月,雷锋受聘为抚顺市建设街小学校外辅导员,时年7岁的孙桂琴就在这所小学读一年级。有一次,她上学迟到了,边跑边把红领巾拿在手里耍,走进校门时,发现雷锋正在和同学们一起活动。看到孙桂琴,雷锋走了过来,接过她手中的红领巾戴在她脖子上,并郑重地告诉她:“以后上学要系好红领巾,要爱护红领巾,因为那是国旗的一角。”回到家,孙桂琴和父亲讲了这件事,父亲告诉她要牢记雷锋的话,并保存好这条红领巾,时刻勉励自己。直至今天,这条红领巾还珍藏在孙桂琴家中。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17日,孙桂琴去参加雷锋追悼会。走出礼堂,她看见外面站满了人,“我感觉能有10里路,路旁全是为雷锋送行的市民。大约1个月后,我和同学们都特别想他,就去了雷锋墓前。我们看见墓前都是花圈,自己却什么都没带,我低头看着脖子上洒满泪水的红领巾,就把它摘了下来,我们12名同学把12条红领巾系成一圈,献给了我们的雷锋叔叔。”孙桂琴说。
那张照片,那条红领巾,时时激励着孙桂琴,雷锋精神影响了她的一生。
2022年8月5日孙桂琴在抚顺雷锋小学看到自己当年和雷锋合影的照片。记者杨青摄
她1970年参军入伍,1976年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临床,1980年开始在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工作直至退休。当兵40多年,孙桂琴一直在学雷锋、做雷锋、宣传雷锋。其间,孙桂琴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14次被军以上单位授予先进个人和标兵。
孙桂琴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令人动容。
1985年的一天,孙桂琴下夜班路过病房时,听见一名患者对同屋的病友说,“今天特别难受,就想吃梨”。孙桂琴转头一看,是一位罹患恶性淋巴瘤的小战士。
听闻此言,孙桂琴很难过,跑下楼就骑车去买梨,走了好多地方,好不容易在沈阳北市场买到5斤梨。没想到她回到医院时,这位小战士已出现下颌呼吸,生命岌岌可危。孙桂琴走到他身边,打算给他喂一口梨,小战士一下子抓住了她的手说:“孙医生,我托你件事,我走后,你转告我爸爸妈妈,不要伤心。”
孙桂琴的眼泪止不住。这位小战士还安慰她:“你也是我的好妈妈。”那年,孙桂琴才32岁。当天,这位年仅19岁的贵州籍小战士就离开了人世。
1987年的一天,孙桂琴的爱人到医院找她,路过门诊时看见一个老人坐在地上哭,询问得知老人买药的钱不够了,回家的路费也没有。孙桂琴和爱人把兜里所有的钱都给了他。过了好多年,夫妻二人早就把这件事忘了,有一天医院收到一个包裹,上面写着“孙贵人(收)”,打开后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伴病好了,全家去山上摘了点山货给你。”落款是:黑龙江大兴安岭。
直到现在,孙桂琴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老人把孙桂琴听成了孙贵人,还是老人将孙桂琴比作他的“贵人”。
2022年8月5日孙桂琴在抚顺雷锋学院看到自己当年和雷锋的合影照片。记者杨青摄
孙桂琴也一路追随着雷锋的精神。她从十几岁就开始给大家讲雷锋,至今仍未停止。她曾给上万人作雷锋事迹报告,也曾单独为一位小学生讲雷锋故事。前不久,她在回家路上突然接到一个外地小学老师的视频电话,想让她给学生们讲讲雷锋故事。孙桂琴在路边的大树旁站定,当场讲了起来,讲着讲着路边的市民也围了过来,最后现场和手机那端同时响起了掌声。
总有人问孙桂琴:“你都讲了一辈子,还要讲多久?”
她总是笑着回答:“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
最开始,孙桂琴每次上场前,别人总会介绍说:“欢迎姐姐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50多年过去,姐姐变成了阿姨,阿姨变成了奶奶,听众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与时代同行的雷锋精神永远年轻。
每次讲解前,经常有人问她演讲的题目是什么。一开始,孙桂琴也答不上来,后来人们问得多了,她索性将题目定为:“雷锋,我人生的路标”。
2022年7月19日,韩颂东在抚顺家中向记者讲述和雷锋照相的故事。记者杨青摄
韩颂东:雷锋和同学们“掰腕子”
“雷锋长着一张娃娃脸,总是笑盈盈的。每次一进门,同学们就围上去抢着跟他说话,像和自家哥哥唠嗑一样。兴致来了,雷锋还会和男同学‘掰腕子’,坐在班级中间,操着一口湖南话问,谁来和我比一比?”
盛夏时节,73岁韩颂东在抚顺家中,向记者讲起一段跨越62年的往事。在她身后,摆放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那是20岁的雷锋和孩子们的合照,包括韩颂东在内的十多个孩子围拢在他身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1960年冬天,雷锋与建设街小学孩子们合影,右二为韩颂东。(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提供)
“那是1960年的冬天,下课铃一响,雷锋叔叔就来了。”大家都很高兴,簇拥到雷锋身边。韩颂东回忆:“虽然中午大伙肚子饿得咕咕叫,可雷锋叔叔来了,也就把饿抛到脑后了。”
那年,雷锋在韩颂东所读小学——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任校外辅导员。62年过去了,当年懵懂的女孩,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但雷锋亲切、热情的模样,依旧深深刻印在韩颂东的脑海里。
她说,雷锋在部队刻苦训练,胳膊经常练得肿起来。有时和孩子们“掰腕子”,禁不住“车轮战”,也会败下阵来。雷锋也不生气,而是问同学们:“你们是咋想的?”一个男同学抢着说:“要想赢你,就得咬着牙拼到底。”雷锋笑着说:“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
“他肯吃苦,不服输,总教我们乐观面对困难。”这样的雷锋,深深印在韩颂东的脑海里,也成为她日后的行为榜样。
“有一次下乡割麦,手上被划开十几道口子,一瞬间鲜血就把手染红了。可我咬牙坚持,也不喊疼,农民大妈心疼我,撕下布条帮我把手包上。第二天继续坚持干活。大家都不敢相信我还能坚持下地。我说,雷锋叔叔告诉过我,不要向困难低头,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坚持下去。”韩颂东说。
雷锋喜欢孩子,出差也惦念着他们。出差超过三天,他就会写信,询问同学们“学了些什么,有没有进步”。快到期末,他还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买铅笔,送给同学们做奖励……
与雷锋接触多了,韩颂东心里也埋下一颗种子:长大后要成为一名老师。一天中午,韩颂东把这个愿望告诉雷锋,雷锋一个劲儿地说好。
1970年,韩颂东成为抚顺师范学校第一批学生,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老师。
应该怎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韩颂东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么多年思来想去,还是雷锋叔叔给我的启发最大,是他教会我怎样当一名好教师,那就是要爱学生。他总是关心每一个遇到困难的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想尽办法帮助他们。”
从教36年,她不怕吃苦,坚持给学生讲雷锋故事,让雷锋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
韩颂东还有一次和雷锋去家访的珍贵经历。
2022年7月19日,韩颂东在抚顺家中向记者讲述和雷锋照相的故事。记者杨青摄
“怎么家访,也是雷锋教给我的。”韩颂东回忆,有一次,她和雷锋去吴同学家进行“家访”。这位吴同学爱逃课,家庭也不和谐,校里校外总挨骂。
刚进门,吴同学的继母就一直嚷嚷着孩子的不是。雷锋见状,先是夸他善良,懂得体谅人,又说:“您也不容易,咱们一起帮助他,培养他成才。”吴同学觉得雷锋能和他心贴心,打心眼里为他着想,因此也愿和雷锋交心,听“雷锋叔叔的话”。
这样的家访路,当了老师后的韩颂东走了上千遍。她利用假日进学生宿舍,访学生家庭,几乎每一名学生的家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是雷锋教给我的,带学生不能怕苦,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教学生涯中,韩颂东当过教务处干事、班主任、党支部书记、招生办负责人、德育教研室主任等。韩颂东说:“不管我做哪个岗位,都不改变我的宗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永远传承雷锋精神。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作风不变,本色不变。”
如今,教了半辈子书的韩颂东,依然坚守在雷锋精神的讲台上,践行着“长大后我要成为你”的诺言。
从抚顺技师学院退休后,韩颂东依然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活动,随时到抚顺市各社区讲党课。她坚持每年回到雷锋小学为孩子们讲述雷锋故事,还定期到雷锋纪念馆当志愿者。为了准备讲稿,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经常要熬到夜里一两点。每次讲到“掰腕子”的故事时,老人会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就好像回到当年比赛的教室一样。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是雷锋教给我的,我也想这么做。”韩颂东说,从成为雷锋的学生那天起,自己的人生就“钉”在这条路上——一条永远热情、永远奉献的路。
2022年7月21日,刘文革在抚顺家中讲述和雷锋照相的故事。记者杨青摄
刘文革:雷锋教我劳动和做人
70岁的刘文革有一张珍藏在身边的老照片。
照片中,七八个小朋友高兴地将雷锋围在中间,其中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身穿碎花外套的小女孩,更是咧着嘴笑嘻嘻地趴在雷锋的左肩。
这个小女孩,就是小学生刘文革。
1961年,雷锋和建设街小学的孩子们合影,后排左三为刘文革。(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提供)
60多年过去,作为雷锋曾经辅导过的学生,刘文革既幸运,又自豪。
“雷锋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激励我去追求高尚的人生,这是我一生的方向。”刘文革说,“我永远怀念他”。
1960年,8岁的刘文革进入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今雷锋小学)读书。就在这一年,刚刚入伍不久的雷锋承担起建设街小学校外大队辅导员的工作。
在同雷锋近两年的接触中,令刘文革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件小事。
幼时的刘文革生活比较拮据,一家8口人全靠父亲上班维持生计。一次雷锋来学校组织活动,爱美的刘文革想打扮得漂亮一些,特意穿上了母亲做的花衣裳。正当她美滋滋地要出门时,才发现脚上的袜子破了洞。
刘文革转身便央求母亲给她换双新袜子,可母亲不仅没给她换,反而唠叨她好几句。“最后我穿着破袜子,噘着嘴就去了学校。”
一进教室,身为辅导员的雷锋就发现了不高兴的刘文革。“他看到我就主动走了过来,问我因为什么不开心。”了解事情缘由后,雷锋便耐心地开导她。
“他说袜子破了补一补就好,解放军叔叔们也是自己补袜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还告诉我要学会艰苦朴素,学会劳动,会劳动就不会再穿露脚趾的袜子了。”刘文革说。
“会劳动就不会再穿露脚趾的袜子”——雷锋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对年幼的刘文革触动很大。那天回到家,刘文革主动拿起针线,学着补袜子。母亲看到很是诧异,刘文革便把雷锋教她的话原原本本地给母亲讲了一遍。
“后来我母亲还把这件事讲给邻居听,说我不听她的话,但雷锋叔叔说啥就做啥。”忆及此处,刘文革眉眼间都带着笑意,“现在说起来,都是幸福的回忆”。她说,是雷锋教她如何做人,这是她一生的幸运。
2022年8月5日,刘文革在抚顺雷锋学院讲述和雷锋照相的故事。记者杨青摄
在她的眼中,雷锋是一个温和、亲切、活泼的人。
“他个头不高,但眼睛特别有神,讲话很温柔,带着湖南口音,而且笑容特别亲切。”刘文革回忆,“那时候我还很小,许多细节都记不太清,但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特别可亲可爱”。
为人和善的雷锋很快就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当时老师让我们喊他‘雷锋叔叔’,但实际上他更像是我们的大哥哥,给我们讲故事,关心我们的生活,有时候还会跟我们开玩笑,大家相处很融洽。”刘文革说。
正因为这样,学校里的孩子们都盼着雷锋常来。每次雷锋一来,孩子们都像小燕子一样叽叽喳喳围在他身边。有一次听说要跟雷锋合影,孩子们更是都争着抢着上前。
然而,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第一次出现在刘文革手上,已是十多年之后。“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在那张照片上,而且我后来还改过名字,同学们都没能找到我。”直到一次她参加团代会,被现场的老同学认出,这张照片才辗转到她的手里。
“一看到照片,我的心情就特别激动,那两年与雷锋相处的点滴慢慢浮现在我的脑海。”从此,刘文革便将这张照片视若珍宝,夹在老旧的浅蓝色笔记本里,放在挎包中,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
这张照片对她是提醒也是鞭策,“我是雷锋辅导过的学生”“我不能给他丢人!”
得知记者上午要来采访,早上不到5点刘文革就起床了,戴上老花镜,在稿纸上一笔一画写下当年雷锋来当辅导员的点点滴滴。“现在岁数大了,很多东西不写出来就都忘了,但我始终记得雷锋教我们要做好人,做好事,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她回忆,那时雷锋几乎每隔一两周就会来学校一次,给大家带一些学习用品,做忆苦思甜报告,还提倡在学校搞“三件宝”活动,在每个班级设立节约箱、储蓄箱、针线包。
“像平时上下学路上拾到的铁钉、牙膏皮等废弃物,大家都会主动放到节约箱里,然后换钱作为班费。日常积攒的零花钱也会存到储蓄箱里,用来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买书买本。”刘文革说,雷锋精神一直陪伴着同学们的成长。
尽管雷锋做校外辅导员只有不到两年时间,但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种子,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工作30年来,刘文革陆续被评为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三厂厂区先进个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抚顺市优秀共产党员,还给厂区的子弟小学当过校外辅导员。“这一切都归功于雷锋。”刘文革说:“因为我时刻记着自己是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雷锋,不能给他脸上抹黑。”
为了纪念雷锋,刘文革在儿子和孙女上小学之前,每年清明节都领着他们给雷锋扫墓。祖孙三代一起了解雷锋、学习雷锋,刘文革一家都和雷锋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雷锋辅导过的学生,我儿子曾经当过雷锋储蓄所的所长,我孙女就读过雷锋小学,所以雷锋精神在我家代代相传。”刘文革说:“我要把我知道的雷锋讲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学习他。”(记者徐扬、邹明仲、白涌泉、李宇佳、武江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