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9 21:3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2年5月 | 查看:686次
四月的天山,雪岭云杉苍翠挺拔,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纳林果勒河静静流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七十四团钟槐哨所往北30米处的山坡上,撒着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组织部原调研员陈茂昌的骨灰。2022年1月3日,他融入了巍巍天山,永远为祖国“戍守”边防。
陈茂昌为居民义务理发。图片来源:兵团日报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陈茂昌生在黄浦江畔,为何选择把骨灰撒在祖国西北的边境哨所旁?
1964年9月,19岁的陈茂昌满怀憧憬,从上海来到了位于伊犁河谷东部的第四师七十一团。
“哪个连队最偏、最远、最艰苦,我就去哪里!”培训结束分配单位时,陈茂昌“吃苦”心切。
陈茂昌如愿被分到距七十一团团部40多公里的七连。由于冬季风大、雪大,干部职工戏谑地称这里是“呼啸山庄”。
他是连队的农业统计员,天不亮就下地忙碌,空余时间给连队的牛羊割草,白天黑夜拼命干,卷起裤腿、打着赤脚干,屋里的煤油灯常常亮到深夜两三点。
那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展现兵团屯垦戍边伟业的纪录片《军垦战歌》风靡全国。陈茂昌同天山南北的数十万军垦战士一样,干得热火朝天。
这个长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品尝着边疆生活的苦与甜。老军垦手把手教他干农活,邻居大哥无微不至关心他,哈萨克族牧工和他亲如兄弟,支边青年之间相互鼓励。他们的温暖,让陈茂昌渐渐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我想把家安在这里。”入疆6年后,他成了家。
干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1974年,陈茂昌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更加拼命地工作,连续四年荣立三等功,被树为七十一团的干部标兵。
党组织接纳了这个不懈努力的年轻人。1980年,陈茂昌入了党,成为一名成熟的军垦战士。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要扎根边疆一辈子!”
在边疆扎根
上世纪80年代初,不少与陈茂昌同时期来支边的人回到了上海。他的父母也屡次催他回去。
1986年,大哥陈茂春带着办好的工作调动手续,专程从上海来到七十一团。
一个普通人,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留疆尽忠,还是回乡尽孝?他的内心纠结挣扎。一边是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父母,如果不回去,以后还有机会在他们膝前尽孝吗?一边是他立志要坚守一辈子的边疆热土,入党申请时的誓言难道只是空喊口号吗?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最终,他选择留下来。
直到2005年退休后,陈茂昌才回到上海,照顾年迈的父母。
在上海,陈茂昌加入了当地社区老党员志愿者组织,和其他老年志愿者一起,到社区、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在那里,他学会了理发、擦皮鞋。
2015年,父母相继过世。陈茂昌提出要回新疆,家人和朋友都极力劝他留下来。
生在浦江边,常饮伊犁水。屯垦戍边几十年,永远不忘父老情。陈茂昌谢绝了亲人的挽留,毅然回到了新疆。
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陈茂昌拖着装有理发和擦鞋工具的拉杆包,走街串巷学雷锋。图片来源:兵团日报
回到新疆后,陈茂昌拖着装有理发和擦鞋工具的拉杆包,走街串巷学雷锋。他的拉杆包上写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手柄上挂着写有“学习雷锋,义务擦皮鞋”的牌子。
陈茂昌还成为一名义务宣讲员,足迹遍布第四师各团场、伊犁州直各县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受教育群众6万余人次。
“无论何时,他的胸前都佩戴着党徽。他说,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党员,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陈茂昌的妻子赵德芳回忆。
陈茂昌(图中)在街头宣传党的好政策。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宣传部供图
第四师有4个团场散布在昭苏草原,虽然距伊宁市较远,但陈茂昌每年都要转个遍。在医院给病人理发,天黑了就借住在医院。在学校给学生们讲课,晚上就住在空置的学生宿舍。
有人不屑:“不就是作秀嘛!”他却满心欢喜地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陈茂昌认为,自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退休后能做的事也就是这些。
种子落在哪里,就努力在哪里生根发芽。陈茂昌一直以来都把扎根边疆的情怀化作实际行动。
2021年12月27日,陈茂昌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按照他的遗愿,眼角膜捐献给了红十字会,骨灰撒在了钟槐哨所旁,“继续”他的戍边事业。
他就像胡杨一样,扎下了根,执着生长。
(来源:兵团日报 责编:郭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