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华:患癌老人坚守“寻兵”之路20余载 只为留下老兵的“红色记忆”(图)

发布时间:2022-06-06 14:1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2年6月 | 查看:431次

个人简介.txt

人物故事:

  孙艳华,女,1951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通化市老干部事迹报告团团长。在吉林省通化市,70岁的孙艳华被称为“红色文化活字典”,她通过寻找、采访老兵,还原了许多抗美援朝期间的故事。她力主在通化师范学院打造老兵纪念馆,为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纪念馆建成提供了大量老兵事迹和文字图片资料。孙艳华曾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女职工”“吉林好人”等称号。

  留下老兵的“红色记忆”

  1999年,孙艳华不幸罹患乳腺癌,手术后,半边胸肌剔除了,胳膊都抬不起来。2001年,孙艳华因病提前退休,身体转好后,她投入到写作当中。在创作一部以老兵为题材的作品时,她结识了在杨靖宇烈士陵园守陵的老兵徐振明。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转业时主动选择到通化靖宇烈士陵园工作,为将军守陵。他退休后,儿子徐永军继承了这份工作,父子传承守护了杨靖宇英魂62年。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吹响抗美援朝的号角,作为志愿军开赴朝鲜的通道之一,通化地区全民动员保障前线是当时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70年过去了,那些健在的老兵、担架队员、民工,还有抢救伤员的医务工作者如今还生活在我们身边,但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我希望能找到他们,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孙艳华说。

  “老兵一个一个地‘走’,我急啊!”

  徐振明的事迹让孙艳华对老兵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2013年,在徐振明的建议下,孙艳华萌生了寻找抗美援朝老兵并记录那段历史的想法。她向通化市委老干部局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干部局当即决定组建老干部报告团,任命她为负责人。孙艳华二话没说,拉着老伴胡堂林自费驾车,开启了“寻兵之旅”。就这样,孙艳华负责采访和写作,胡堂林负责开车、拍照、整理材料。

  好多人不理解,问孙艳华,“这么大岁数了还到处这么跑,图啥?”她说:“我也在享受,只不过享受的东西不一样罢了。大多数老兵已经80多岁了,我急啊。”

  在这条“寻兵”路上,孙艳华找到了先后荣立7次战功、靠着四挺机枪守住阵地的英雄老兵刘德厚;采访到15岁上战场的老文化教员李润兰;记录下带领114名铁路工人冒着敌机轰炸,修铁路、排炸弹、救列车的“铁道卫士”高殿甲;寻访到上甘岭战役中,用广播不断瓦解敌人心理防线的朝语播音员孙泰镐……

  她以纪实作家为身份,先后采访了200多位参战老兵,整理出400多位老兵的资料,完成了老兵访谈《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以及5部长篇小说。此外,她还与老伴合作编辑录入了413位老兵战斗简历和图片的画册《军旗的荣光》。

  “等我爬不动了,就停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她的“寻兵”范围越来越大,扩大到当年的担架队员、铁路工人、民工、妇女干部和医务人员,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加完整地还原了抗美援朝期间人民群众的真实面貌。

  她和老伴将自己采集的资料、图片都无偿捐献给通化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并亲自参与展馆筹建。她还动员老兵们捐献出战争中的老物件,让纪念馆的藏品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那段岁月,以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抗美援朝是红色历史的一部分,是志愿军老兵、老担架队员、老干部和老一辈人不能忘记的岁月,我要做的是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的人和故事,把精神留住,传承下去。”孙艳华说。

  2021年3月,孙艳华又一次病倒在路上。后来,当被问起“有没有想要停一停”时,孙艳华说:“等到我爬不动了,就能停下了。”

  如今,孙艳华记录了许多参加过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战斗的老兵。她还想继续找下去,把参加过保家卫国战斗的老兵,甚至参加过维和部队的军人的故事都记录下来。孙艳华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想尽可能多地留下一笔。”(责任编辑:周胜武 柳青)

来源:吉林省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