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底线”到“最前线” 专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范小红

发布时间:2022-04-29 23:02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2年04月29日 第06版 | 查看:413次

本报记者姜微、龚雯、周琳、潘旭、岑志连 

107岁老人康复出院,100多位新生宝宝呱呱坠地……在上海远郊金山,被誉为“特种部队”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抗疫常态化时期,它默默为城市守牢安全底线;在大疫面前,又是奋力搏击的前哨尖兵。

作为上海“老牌”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定点医院的院长,中心主任范小红从本轮疫情初起,已封闭驻守了足足2月余。眼下,上海抗疫转入社会面清零的攻坚阶段,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又有着怎样的特点、重点和难点?在工作间隙,她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重症救治是“多兵种”协同联合作战

近日,随着社会面新增感染者人数逐步下降、出院数大于入院数的正向循环日渐持续,多种积极信号呈现出上海防疫清零攻坚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与此同时,定点医院仍在进行另一场硬仗:防止轻症患者重症化,保护好“老、少、孕、重”,全力降低病亡率。

范小红曾带着医疗队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坚守到最后一刻,亲历了武汉在疫情后按下城市“重启键”。有着丰富战“疫”经验的她,九个月前出征金山,和上海公卫中心干部职工一起,一直战斗在抗疫最前线。

范小红说,疫情常态化下,上海公卫中心在城市一隅,收治新冠患者,避免疫情扩散;战“疫”当前,上海公卫中心是守护“脆弱群体”的“战斗堡垒”。

范小红说,越到抗疫后期,新冠叠加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危重症、重症患者都会陆续集中到定点医院。随着一家家方舱、定点医院陆续完成历史使命、清舱关闭、回归常态,上海公卫中心将会最后一个在本轮疫情中“收兵”。

目前在公卫中心的逾千名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三成,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150余名,除了新冠肺炎,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病变、肿瘤、高血压、糖尿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基础疾病。范小红说,当前阶段最大的挑战是在抗疫的同时,充分整合现有医护力量,多学科协作,为有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有效救治。

重症救治是“多兵种”协同联合作战。范小红说,无症状感染者与医护的比例大约是5:1,一个危重症患者则需要十几个医护。因为疾病越严重,各项指标就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急剧变化,目前掌握和具备人工膜肺(ECMO)与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且经验丰富的医护人手并不宽裕。

范小红说,尽管面临急难险重的挑战,但得益于全市力量统筹,多家市级医院重症救治团队整建制加入上海公卫中心,转到这里的病例获得了奋力救治,陆续转危为安。

“老、少、孕、重”患者如何做到“一人一策”?

本轮上海疫情,上海公卫中心共收治患者5600多名。上海公卫中心收治的病例中除了为数众多的老年人,还有孕产妇和重症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群体”。

“与早期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不同,奥密克戎变异株隐匿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范小红说,本轮上海疫情中大多为无症状感染者,早期仅有少数患者有上呼吸道症状,比如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这些变化和特征对早发现、早收治带来挑战。

随着本轮疫情出现社会面传播,转运到上海公卫中心的患者越来越多,原本只有1100张床位的公卫中心一度扩容收治了2300名患者。

“印象最深的是3月13日那一次,我们紧急腾空门急诊楼,2个小时内把新采购的数百张床装配好投入使用。”范小红回忆说。

如今,上海公卫中心几乎集结了全市最难治、最棘手的病例,避免轻症转重症的压力远大于早期收治压力。这也意味着对每一个“特殊”的病例,都要定向施治,因人施策。

对于“老、少、孕、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诊疗如何做到“一人一策”?范小红说,医院在收治时会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新冠诊断和病例分型,合并基础性疾病情况等,安排院内相应的专科专家加入诊疗团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增加了干扰素雾化吸入和含碘药物鼻腔冲洗等疗法。

近两个月来,上海公卫中心1200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陆续出院,其中80岁以上康复的有396名,最年长的为107岁,与80多岁的儿子、儿媳一同回家。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不能掉以轻心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上海长期集中了全国近40%的入境航班和人员,成为“守国门”的第一哨。在此轮疫情前,几乎每天都有境外输入病例转至上海公卫中心,累计超4000例。除了面临境外输入的压力,两年来上海还面临多起本土疫情。

“很多人最初都没有想到上海本轮疫情的社会波及面这么广、全域静态管理时间这么长,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病毒太狡猾、难控制。”范小红说,对于上海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刹那间的小疏忽就会让病毒钻空子。“如果没有事先筑牢堤坝,后面就会比较被动,各方受到的影响比较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会更多。”

范小红说,上海公卫中心承担了上海所有入境航班带来的阳性感染者的救治任务,从2年多前打响“第一枪”,战斗就没有在上海停止过。“我们一直在打仗,更能感知奥密克戎感染不是‘大号流感’,老百姓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范小红认为,很多时候科普说起来容易,但“入脑入心”并不易,尤其是要让居民形成一些自我行为约束就更难。可事实证明,一旦感染且轻症没有控制住,重症患者的救治就如同是一场“生死时速”。

从临床看,按照定点医院相关规定,1100张床位应该要配不少于10%的重症监护病房;相应地,需要600个医生和1600个护士,上海公卫中心隔离病区内工作的医护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加强。

常态化防控,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实行的是“4+2+1”的工作模式,即在闭环内病区工作4周,而后隔离医学观察2周,回家休息1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大家没喊苦没喊累,有的医护人员已经连续3个多月坚守在隔离病区,甚至有医护人员的家人出现新冠感染,他们也仍在闭环内坚守岗位。

“此时此刻,大家都明白身上的使命,就是为了确保打赢这场攻坚战,他们都是我心中最可敬可爱的人。”范小红说,疫情这场“大考”给超大城市的公共卫生体系留下太多思考,也将对今后城市应急预案形成启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