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近七成网友表示不了解全纳教育(图)

发布时间:2017-03-14 21:17 | 来源:公益时报 2017-02-21 02版 | 查看:1175次

  1、你了解全纳教育吗?

  A、身边的朋友或自己有参与其中;27.4%

  B、听说过全纳教育,但不了解其意义;53.6%

  C、完全不了解。19%

  2、你如何看待全纳教育?

  A、可缓解残障儿童的病情,正常儿童可以学习到如何关爱、帮助他人;70.9%

  B、残障儿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甚至造成伤害。29.1%

  3、你认为如何更好地实现全纳教育?

  A、应及时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应配备专业教师随班陪同其就读,进行个别化辅导;58.2%

  B、应设置面向残障儿童的资源教室,以及面向行动不便的残障儿童的特殊通道;33.2%

  C、应平等看待任何儿童,不应以家长的想法左右孩子。8.6%

  截至2月20日10时

  2016年末,北京市某小学校门口发生了一起家长抗议事件,多位家长拉横幅、喊口号,并联名签署意见书,要求该校一名自闭症儿童退学。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发酵,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问题再次引发公众热议。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译为“融合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特殊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和做法。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提出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并为其提供适应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情况下,所有儿童应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无或有何种困难和差异。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强调要继续贯彻实施《残疾人教育条例》,依法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纲要》特别指出,要“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在残疾学生较多的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提高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学生的能力,不断扩大融合教育规模”。

  今年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

  对于全纳教育,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秘书长许家成教授曾指出:“目前,我国仍有大量适龄残障儿童的义务教育质量诉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残障儿童受教育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2014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度,全国6至14岁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72.7%”,这一数据远低于普通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另据相关统计数据,在我国入学的残障儿童中,约有50%的残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约有50%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另有小部分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就读。

  此外,许家成教授还表示:“全纳教育是有利于每一个孩子潜能发展的教育理念。”

  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在全纳教育中,残障儿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影响其他同学正常学习或对他人造成伤害。

  就此话题,《公益时报》联合凤凰公益、问卷网推出本期“益调查”——全纳教育你们怎么看?调查自2017年2月17日开始,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于全纳教育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停留在不知道、不了解的程度。

  仅有27.4%的网友表示了解全纳教育,并且身边的朋友或自己有参与其中;53.6%的网友表示听说过全纳教育,但不了解其意义;还有19%的网友则表示自己对此完全不了解。

  对于如何看待全纳教育,70.9%的网友认为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可缓解残障儿童的病情,同时,正常儿童可以学习到如何关爱、帮助他人;29.1%的网友认为残障儿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影响其他同学正常学习,同时,容易对其他同学造成伤害。

  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全纳教育,58.2%的网友表示,应该在师资方面做到及时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残障儿童,应配备专业教师随班陪同其就读,随时关注并调节其情绪,直至其状态好转,以及在固定的时间对其进行个别化辅导;33.2%的网友认为,学校方面应设置面向残障儿童的资源教室,以及面向行动不便的残障儿童的特殊通道,保证其正常学习与生活。 

  网友留言

  区庄老汉: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前提是融入教育,这首先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同时残障人士自身也要自重、自爱、自强!

  好大一棵白菜:关注残障儿童不仅出于人道和尊严,更是减轻社会负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残障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锵才锵才锵锵才:我觉得出发点是好的,但操作有难度,身体残障还好,智力残障的孩子多有暴力倾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在学校里伤害了同学要怎么处理?

  Lpz彭:希望全纳教育能够真正意义上运用到我国教育中,让各类残障儿童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

  本报记者 王心怡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